用户名
密 码
农资网
 文 章 阅 读
 
信 息 检 索
 
上海深圳两港同入集装箱“反恐条约”

更新时间:2003-8-20 14:12:23  文章来源:中国农资网 浏览次数:7272
 
    7月29日,中国海关总署署长牟新生和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简称CBP)局长罗伯特·C·邦纳联合宣布,签署对上海港和深圳港运往美国的货物进行预检的“集装箱安全倡议”(ContainerSecurityInitiative,简称CSI)原则声明。此举标志着中美两国关于CSI的前期原则性磋商业已完成,据了解,接下来将就美派员问题进行更为具体的讨论及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一年谈判 

  本报记者从美国驻华使馆了解到,在中美两国CSI签署仪式上,邦纳局长称,“我们非常欣赏胡锦涛总书记对于‘集装箱安全倡议’的一贯支持。这对于保障全球贸易不被恐怖主义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集装箱安全倡议’现在纳入中国上海港和深圳港,正继续得到扩大和加强。” 

  集装箱运输是全球贸易的一个关键部分。为了防止国际恐怖分子利用美国从全球贸易市场进口的集装箱隐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危险物品,从事血腥爆炸破坏活动,特别是在“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后,2002年1月由美国海关制定的“集装箱安全倡议”应运而生。 

  迄今为止,在全球最大的20个港口中,已有19个同意加入集装箱安全倡议,并正处在不同的实施阶段。运往美国的集装箱有近三分之二通过这些港口中转到美国。其中,“集装箱安全倡议”在以下15个港口处于运作之中。 

  在20个港口中,香港、上海和深圳盐田港运往美国的集装箱量分别位居第一、第二和第十位。去年9月23日,香港签署了加入“集装箱安全倡议”的声明。目前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名列世界第一,每年有近56万个海运集装箱经香港运抵美国。而上海2002年输往美国的海运集装箱为90万个,从美国海运进出口货物总值30.42亿美元,海运出口到美国的货物总值144.28亿美元。 

  早在2002年6月,美国海关就正式提出希望中国加入CSI合作。随后,中美之间也进行了多次技术性磋商。10月25日,江泽民主席访美时与总统布什达成了共识:即中国原则加入美国提出的“集装箱安全倡议”,与美国一起为保障全球海运贸易体系不受恐怖主义侵袭而共同努力。 

  为此,2003年1月盛光祖副署长率代表团专程赴美,向美国海关有关负责人提出了中国海关实施CSI的技术性条件,作为对“原则声明”的补充。经过双方多次磋商,中美之间对拟签署的CSI合作“原则声明”内容的意见逐步接近。今年6月初,胡锦涛主席和布什总统在法国埃维昂会晤之前,中美之间就中国加入集装箱安全倡议合作的“原则声明”内容达成一致意见。 

  据有关人士透露,中国在与美国的CSI合作磋商上采取了比较主动的态度,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巧妙周旋、服从大局”的基本原则,适度保持了谈判和磋商进度,争取了一些对我有利的结果,这与其他国家只签署内容大致相同的非常原则的“原则声明”有所不同。而在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上,中国则坚持不轻易承诺,将来还要深入磋商,如美派驻在华人员的外交豁免权问题。 

  据海关总署相关人士透露,继中美CSI合作“原则声明”签署之后,美国将派驻评估先遣小组到上海和深圳两地进行实地考察,进行深入的磋商。在双方对上述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后,美方派员来华工作将以6个月为期限开始试验性实施阶段,以建立中美CSI合作协调联络两级工作机制。 

  争议 

  据悉,“集装箱安全倡议”包括四个核心部分:利用情报和自动信息检索系统识别和检查高危集装箱;对已识别具有高度危险的集装箱,在其运往美国之前在启运港口进行预检;利用检测技术迅速预检高危集装箱;使用更先进的防伪集装箱。 

  在两国声明签署前的谈判过程中,对于一些核心问题曾产生过争议,有的通过双边谈判以“原则声明”附件形式加以明确,有的则需要在“原则声明”签署后美国评估小组来华考察时再进行细节磋商。 

  有所争议的首先是国家主权问题。当CSI刚提出来希望中方加入的时候,中方曾担心:如果美国海关派遣官员到中国参加集装箱安全甄别和检查,会影响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司法独立。对此,美方的答复是:首先在发现高风险集装箱后,由中国海关的官员负责检查,美国海关的派驻官员只是观察整个检查过程,所以不会存在影响主权的问题;而且,最终是不是一定要提前查验是由中国海关决定的。 

  基于以上考虑,双方最后在“原则声明”附件第一条中就明确规定:“美方必须尊重中国主权。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为实施集装箱安全计划而向中国港口派驻的任何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及海关等部门的有关规定,在集装箱安全计划双边安排的框架下开展工作。美派驻人员不从事任何执法活动,因此不能携带武器,对货物和人员没有扣留权。” 

  其次,我方还担心,美国海关官员的加入是否将导致参加CSI合作港口的货物流动阻滞,从而降低其竞争力。而中国海关的出口查验率不高,CSI合作的结果是否会大大提升海关出口查验率,从而给海关工作增加一定压力。 

  据悉,目前按照上海和深圳两地的实际运作情况,从企业向海关申报、货物运到港口到货物放行装船一般在24小时之内完成。如果等待美方的查验要求超过24小时,将影响货物装船,进而影响整体通关效率,并给企业增加额外费用。 

  美方则认为其提倡的CSI合作在事实上会使货物集装箱的流动更加高效。一般来说,货物要在码头上停留几天等待出口。CSI项目识别确定集装箱并在出发前查验它们,使用的只是在港口等候的时间,而不需要额外延长时间。当集装箱抵达美国的时候,则可以享受到快速放行的待遇。 

  所以,双方讨论的关键问题是对于美方什么时候提出查验要求,应当有一个时间界定,某一时间点之后提出的,中方可以拒绝查验,否则带来的后果应由美方承担责任。 

  至于查验率问题,从目前已经实施CSI合作的港口运行情况来看,出口国港口的查验率都没有因此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同时,中方在“原则声明”附件中规定:对中方已查验过的货物,若无特定理由,美方一般不应要求重新查验。所谓“特定理由”就是在货物离港后美方又获得了新的有关集装箱的风险信息。 

  第三个担心是信息安全问题:在CSI合作中,美国要求中国海关提前向其提供集装箱舱单数据,以便美国派驻人员结合其所掌握的其他信息和情报进行风险分析,找出高风险集装箱。考虑到各自的信息系统安全性的问题,“原则声明”附件规定:双方不得进入对方海关计算机系统或数据库,双方所需有关数据根据双方商定的范围和方式提供。更为重要的是,双方相互提供的数据均不可以用于其在请求中明确表明的目的以外的其他用途。 

  据悉,深圳海关正在考虑由当地企业直接将舱单数据提交给美派驻人员,企业保证提交给中国海关和美派驻人员的数据一致,中国海关对企业提交的数据是不具有核查义务的。 

  另外,拥有非侵入性检查设备是参与CSI合作的一项基本条件。目前,中国海关已发现美国某些厂商利用美国海关与其他国家进行CSI合作的机会强行推广自己的标准和产品,甚至在国际竞争中出现了倾销低品质产品、抢占市场的倾向。 

  “24小时规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海关以及深圳海关对此声明还没有实质的动作。 

  而早在今年年初执行“24小时规定”的国内集装箱企业呼吁,CSI增加了额外的贸易成本负担,以至于影响了运营效率。而增加的成本则由集装箱企业转嫁到了发货人身上。 

  “24小时规定”是CSI中的相关及配套措施。由美国海关署长2002年8月7日宣布,内容是要求海运货物承运人必须在海运集装箱装船前24小时向美国海关申报货运舱单,该法规于8月8日在美国《联邦宪法》公布,2003年2月2日正式实行。根据规定,凡是违反美国海关法律规定的集装箱船公司、承运人、货主、托运人,属于初犯的将被罚款每一只违规箱子5,000美元,属于屡犯的集装箱船公司将按照每一只违规箱子罚款10,000美元。 

  上海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贸易保障部张荣忠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原来通常在开船后的一个星期内,把舱单(包括货物、件数、品名)通过电传形式发到美国进口商那里去,美国进口商凭借手续办理进口手续。现在则要求必须在开船前24小内把集装箱的件数、品名、装船和收货人告诉美国海关。时间上提前了很多,我们就会要求货主提前48个小时把舱单报到我们这里。” 

  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的货主包括海尔集团、上海通用、上海大众等企业。 

  上海中外运集装箱运输公司在今年1月开始执行“24小时规定”,目前该公司运往美国的集装箱主要有服装、床上用品、玩具、食品。市场部陈建业告诉本报记者:“7、8、9三个月正好是运输的旺季,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加班船运往美国。由于执行了‘24小时规定’,我们把增加的成本转嫁到了客户头上,即采取每向美国海关发一票,向发货人收取25美元一票的方式。我们的客户也很聪明,直接向美国报送电子舱单,就不用向我们交这笔费用了。” 

  业界普遍认为,参加CSI,将给上海港和深圳港的对外贸易、国际航运带来新契机。例如在发生利用货物集装箱进行恐怖袭击的时候,参加CSI的港口由于拥有合格的安全体系仍将保持高效运转。当合格集装箱内的货物在运抵美国的时候,将获得美国海关充分的通关便利,迅速进入美国市场;高度的安全措施为国际航运增加安全保障,进而带来上海港和深圳港进出集装箱数量的增长;优化上海和深圳的投资环境,吸引国际物流公司、集装箱运输公司在两地投资。 

  正如在港口运输行业拼打了24年的中远集团张荣忠所言:“加入CSI,能够学习美国先进的集装箱安全管理经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绝对是好事。”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本信息仅供用户参考 *
编辑:小何 欢迎投稿!
讨论:我有不同看法打印本页
 相 关 文 章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栏目导航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B2B
2004-2009©版权所有:农资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