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设为首页
VIP会员专区
广告服务
在线投稿
首页
|
信息
|
市场
|
供求
|
产品
|
招商
|
价格
|
企业
|
会展
|
商城
|
科技
|
报价
|
周报
|
区域
农药
化肥
种子
尿素
复合肥
农膜
农机
植保
农资
外贸
港口
统计
分析
评述
预测
标准
图库
国际
政策
文 章 阅 读
返 回
信 息 检 索
美财长“汇率之行”无果而归 人民币暂时不升值
更新时间:2003-9-4 23:56:32
文章来源:中国农资网
浏览次数:5326
正在北京访问的美国财政部长约翰·斯诺今天说,美中经贸关系在世界经济中非常重要,他此次访华就是要重申这一重要性,并促进“继续增长和繁荣”。此前国际传媒几乎把报道的兴奋点都放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甚至称斯诺的亚洲之行为“汇率之行”,但是今天斯诺对此并没有透露更多的信息。
斯诺在美国驻华大使馆举行的新闻吹风会上说,美中经济合作不仅应有利两国,也应有利于两国其他贸易伙伴的繁荣。美中贸易将使两国经济更加强大。正如中国从美国经济的发展中获益一样,美国的企业和消费者也将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获益,从而使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也从中获益。
在斯诺访华前,国际传媒就掀起了报道高潮,所有的焦点直指斯诺访华将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最早报道此事的是日本媒体,而最希望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也是日本政治家。
日本《读卖新闻》在斯诺决定亚洲之行后,就放出风来,认为“围绕中国人民币升值的议论将再度燃起”。日本财相盐川正十郎8月26日再次表示,将在9月1日日美财长会谈中,与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就人民币问题磋商,据称他还将在9月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上,将与各国“交换意见”,在APEC财长会议上也将提议讨论人民币汇率问题。分析人士认为,继今年年初掀起逼迫人民币升值的风潮后,日本又开始组织针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国际包围圈。
日本联合美国向中国施压的同时,它的境况也好不到哪去。9月1日,斯诺在东京会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财相盐川正十郎等人时,提出要求日元升值的要求。日本当即拒绝,并表示只同意对人民币重新估值。
今天,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斯诺时表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他说,中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既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又体现了对国际社会的高度负责。中国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运行状况和国际收支状况在深化金融改革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今天,新华社发表了《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符合中国和世界利益》的文章,指出“任何一种汇率安排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国家,也不可能适用于一个国家的任何时期。每个国家都会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经济运行状况和国际收支状况选择恰当的汇率安排。”并认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来安排,不能被动地迫于其他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的压力来进行。”
在官方媒体发表文章重申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政策之前,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也重申了中国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9月2日,孔泉说,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亚洲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家记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也对人民币汇率有过不少议论,当时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没有将自己的货币贬值。这有助于当时的亚洲国家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开始经济复苏之路。总体来讲,中国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报道说,中国确实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它并未吞噬整条生产链。中国的崛起并未对亚洲其他国家造成伤害,反而对东亚其他各国的贸易起到了重大的积极影响。但是,日本从去年开始就渲染“中国出口通货紧缩论”,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经济,造成日本国内失业率不断增加。
美国不断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是认为廉价的中国商品不断流入当地,令美国出现外贸逆差,若情况不加以控制,美国对中国的贸赤将继续扩大,美国的失业率问题会更为严重。美国国内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断升高,美国两党参议员联合小组上周发出公开信,要求斯诺访华期间对中国施加压力。美国《纽约时报》指出,从三年来失业率居高不下和制造业萎靡不振的痛苦中,美国的政客和商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为这些麻烦而责备的对象:中国,或更明确地指出是人民币。文章说,布什政府正在加速向中国政府施加直接的政治压力。
中国已经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清楚地表明了立场,将根据情况自行决定人民币的汇率。带着这些信息,美国财长斯诺今天将离开北京赴泰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财长会议。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在即将举行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针对人民币升值的议论不会平息。
人民网 (石洪涛)
* 本信息仅供用户参考 *
编辑:
小何
欢迎投稿!
【
讨论:我有不同看法
】
【
打印本页
】
相 关 文 章
暂时没有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栏目导航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B2B
2004-2009©版权所有:农资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