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农资网
 文 章 阅 读
 
信 息 检 索
 
期证投资组合试水跨市场套利

更新时间:2003-9-9 0:19:24  文章来源:中国农资网 浏览次数:5099
 
  日前,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在多次投资论坛会议上呼吁国家可以考虑允许部分证券投资基金参与期货市场。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期货市场资金供给,扩大机构投资者比例,激活国内商品期货市场,而且有利于分散证券市场的风险,提高收益。国外实践也已经证明,包括证券和期货投资的混合型基金常年业绩往往好于专业型的证券基金或期货基金。

  混合型投资基金由于国内法规的限制,短时间内难以面市。然而,金融实践的步伐决不会因为法规的存在而止步。近期,深圳中期推出的期证投资组合计划就是一种较好的跨越股票、债券、期货的品种,它的运作模式还不能称作为基金,它只是深圳中期和另一关联企业恒远证券联合为投资者推出的“证券+期货综合投资平台”。无论如何,它的投资效果已与投资于证券和期货的混合型基金类似。

  深圳中期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投资计划涵盖低风险的国债企业债回购和期现套利、中等风险的股票二级市场投资和跨期套利、高风险的期货投资。低风险的套餐服务面向寻求稳定回报的投资人。其投资组合的具体操作是:有1亿元资金的投资组合,其中90%投资于国债回购,从而保证2%的年基本收益率;10%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利,买进的合约到交割期时,通过将上述国债投资进行逆回购,套回资金用于买进现货进行交割,实现套利收益。这种投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风险。

  国债、企业债收益是稳定的,期现套利又可分为多方和空方套利。当期货价格高于仓单注册成本时,空头可以将吸引符合交割标准的现货流入期市注册成仓单,获取较为稳定的套利盈利;或当期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时,多头期现套利资金入市承接仓单,然后将期市注册仓单注销而销往现货市场获得盈利差价。这里存在的最大风险为交割风险,一旦交割库容量有限,就有可能导致被迫平仓而亏损。

  因此,投资的关键是及早把握期货市场的走势。此外还存在增值税盈亏风险,可以用以下例子说明,若目前天胶的现货购买价格为13000元/吨,再抛往期货价格为13500元的远期合约,届时若现货价格为14000元,那么因为要交增值税的原因,期现套利的收益将减少。当然也可能存在现货价格低于13000元的情况,此时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相抵扣,投资者将变相获得抵扣收益。

  中等风险的期证投资组合主要包括跨期套利、股票二级市场投资。跨期套利并不是套利,它实际上是价差交易(spread),即利用不同期货合约之间价差的变化来获利,又可以分为市场内价差交易、市场间价差交易、商品间价差交易。目前在国内市场中运用最成熟的是市场内价差交易,它是指在同一市场内,同时买进与卖出数量相同、标的相同、到期日不同的期货合约。

  如当远期合约大大高于近期价格的合理价差时,就可以考虑买进近期合约,同时卖出远期合约,期待价差缩小以后双向平仓获利。但这种价差交易由于不涉及到现货头寸,因此若预测的方向出现问题,即价差扩大,还将存在较大风险。

  因此,该投资组合主要运用的是实盘跨期套利,即先入市承接仓单,后抛售远期交割,这样风险就大大减少。此时主要存在的风险将变为交割风险、政策风险和因最后交割日现货价格变动引发的增值税盈亏风险。交割风险和增值税盈亏风险前面已叙述,政策风险是指若投资者抛售的远期合约出现异常情况,交易所有可能实施强制平仓,这样将面临货无法抛出,跨期套利无法实现的局面。

  高风险的期证投资组合则主要是期货投资,它可以投资的方式很多,包括多头或空头投机等。此种投资风险大,关键是设计出合理的盈亏止损点和盈利目标。所谓设置跟踪止损,是指开仓后所持头寸不管一开始是盈利还是亏损,只要向亏损方向波动一定止损幅度就即刻平仓,否则一直持有至不得不平仓时。也就是随着所持头寸浮动盈利的提高,止损点也相应发生变化。此外还必须让盈利目标远大于止损幅度。

  以上所述的低中高期证投资组合并没有固定模式,投资者可以根据选择的投资品种组合成可涵盖低中高风险产品的更个性化的投资组合,并采用诸如前段时间流行的“恒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来进行资金保本的操作。当然,由于该投资组合限于法规,毕竟只能进行分账投资,即投资人在期货和证券进行跨市场投资。根据现有法规,无法统一证券与期货的保证金帐户,两个帐户之间资金的划转依然要通过银行,投资效率受很大影响,与真正的期证混合型基金投资还有差距。因此,业界呼吁管理层能尽快松绑基金投资期货,开展相关的试点,如允许现有封闭式或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的5%投资于国内期货市场进行套利。

   
 
* 本信息仅供用户参考 *
编辑:小何 欢迎投稿!
讨论:我有不同看法打印本页
 相 关 文 章   
暂时没有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栏目导航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B2B
2004-2009©版权所有:农资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