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硝基肥的重要原料硝酸铵(简称硝铵)是典型的民爆物资,易燃易爆,其用于农业和复合肥生产历经波折。硝基肥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并迅速成长为我国化肥产业的新贵,在中高端肥料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多年的市场推广表明,硝基肥具有速溶速效的突出优势,不同于尿素需要通过脲酶转化成为铵态氮之后才能被植物根系吸收,硝基肥不需二次转换,可被作物直接吸收,在减肥增效和提高肥料利用率上具有传统肥料不可比拟的优势。与此同时,硝基肥既保留了原有农用硝铵的基本特性,又含有氮磷钾等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养分均衡,有效成分含量高;能显着提高作物产量、提升农作物品质;对于保护土壤也具有起效迅速、抗旱保水、活化土壤等明显优势,在烟草、棉花、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上的施用效果很好,发展渐入佳境。
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共有硝基肥企业20余家,总产能已达到2200余万吨,但考虑到部分二元硝基复合肥又被作为原材料生产其他配方硝基复合肥,所以真正面向终端消费市场的硝基肥产能不到2000万吨,而实际产量则更少。据权威专家分析,我国其实有7亿亩耕地适合施用硝基肥,潜在年需求量约3100万吨,相比之下,我国供应能力仍有不小的增长空间。特别是我国广袤的西部地区及喀斯特地貌地区,比如陕西的苹果种植、甘肃和新疆的瓜果种植、内蒙古的盐碱地“开荒”、广西的甘蔗种植等,都可以为硝基肥开辟新的广阔市场。
从国际上看,欧美发达国家比我国更早对硝基肥进行了大量研究,证实了硝基肥在农作物增产、品质提高和对土壤的影响程度上远优于其他类型的复合肥,所以硝基肥在欧美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并且一直是主要的化肥品种之一,已成为新型农业科学施肥的重要标志。而我国的氮肥构成仍以尿素为主,基础肥料复合化程度低,硝基肥用量占氮肥总用量的比例不到1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30%以上的水平。这也再次印证了,中国硝基肥产业的未来可期,产业当前依然处在“长身体”的关键阶段。3月30日,由政企协研媒共同召开的硝基肥高层研讨会,将探讨高质量发展,不仅合乎天时地利,更合乎产业成长规律。
硝基肥产业发展势头不错,已经占据了越来越多的细分市场,拥有一大批粉丝客户群体,并被国家发改委列入重点支持鼓励发展的化肥之列。同时由于价格较高,而业内生产企业又相对较少,暂时也没有僧多粥少恶性竞争之虞,这不仅对同质化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惨烈的传统化肥行业而言难望项背,即使在暂居避风港的新型肥料业内也属上佳。
那么,日子过得不错的硝基肥产业还需不需要强调高质量发展,抑或其高质量发展就是一片坦途了吗?其实不然。快速成长中的硝基肥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硝基肥性能优异,但价格较高,属于贵族肥,在当前中国农产品价格低迷、种植业效益不佳的背景下,其市场的成长壮大极大受限。硝基肥生产涉及到的硝铵原料易燃易爆,国家有严格的管控规定,做到持续安全生产压力不小。市场培育和扩大推广依然受限,对于新型肥和高价肥,农户选择从众的意愿远大于尝试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售后服务和技术指导仍待加强,硝基肥并非万能肥种,同样有自己的长处优势和短板禁忌,如何指导农户科学合理地选购使用硝基肥,还有很多的细致工作需要去做。
消解“成长的烦恼”、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硝基肥产业该怎么办?这就有待我们通过中国硝基肥高质量发展行动去探寻答案,而这也正是此次行动的初心所在。
硝基肥性能和优势
目前硝基肥的生产工艺主要有3种:一是以硝酸铵为原料的转鼓造粒法和高塔造粒法;二是以天脊集团为代表的硝酸磷肥装置法;三是硝酸磷肥二次加工法。这3种工艺的国内技术都已经比较成熟。
当前中国使用的氮肥主要有3种形态:铵态氮、硝态氮、酰胺态氮。硝基肥是一种含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的高浓度复合肥,与尿素相比,硝基肥中的硝态氮不需要经过二次转换就可直接被作物根部吸收,吸收快、损失少、利用率高。硝态氮在作物体内的运送和转化速度也快,肥效好,对作物增产、提质效果显着。同时,硝态氮可中和根系吸收阳离子时产生的部分酸性物质,缓解土壤酸化,还具有抗土壤板结的特性,保护耕地安全。
概括来说,硝基肥具有突出的五大特点:一是起效迅速,快速促进作物生长,3天见效;二是增产显着,肥料利用率高,与施用等量单质氮肥相比,增产8%~25%;三是优化作物品质,可明显增加农产品蛋白质、可溶性糖分、维生素含量,提升色泽口感;四是增强作物抗旱保水能力,实现旱地增产;五是活化土壤,有效改善土壤状况。
硝基肥特别适用于瓜果、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因其附加值高于粮食作物,肥料费用占比不大,对价格不敏感。此外,经济作物单次用肥量大,频次高(大棚蔬菜一年四季都用),需求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