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被分配到了沧州化肥厂(沧州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工作。刚上班时,一位扛过枪下过乡的同事郑重地给我看了一张他珍藏多年的劳动照,并给我讲了这里面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他还是位风华正茂的下乡知青。雨后的一个夏日,他和其他的知青们正推着装满农家肥的小车去给玉米追肥。队长却从仓库里像捧宝贝一样捧出了半袋子东西,只见袋子上印着日文,队长神秘兮兮地对大家说:'这个叫‘日本尿素’,是县里专门分配给知青点用的,每人一斤,一粒也不许浪费。'他说完便用秤把半袋尿素分成30份,像发'红包'一样一包包递到知青的手上。大家欢天喜地地跑到田里,小心翼翼地在每棵玉米的根部撒上一小把尿素。这一年,知青种的玉米产量首次超过了村里的'农把式',也让我的这位同事第一次领略到了化肥的威力。为了纪念这次非同一般的劳动成果,几个知青在他们的玉米地上照了一张珍贵的'劳动照'。
这位同事后来成为一名化肥企业的员工,参与了我国第一批引进的大化肥装置——沧州化肥厂建设的全过程。改革开放初期,一座日产1000吨合成氨、1620吨尿素的化肥生产装置在沧州市东郊拔地而起,这在当时的中国算得上是改革开放的一大壮举。每每讲到这一段历史,我同事的眼睛里总闪烁着兴奋光芒。
自从我进厂以后,我便开始亲历着沧州大化日新月异的变化。1999年是沧州大化产品结构实现重大突破的一年,沧州大化投资12亿元建成投产了年产2万吨TDI(甲苯二异氰酸酯)装置,当时全国引进的其他两套同类装置都因技术问题被迫下马,我们的技术人员对原装置进行了400多项技术改造,不仅顺利实现了开车,还于2005年对其进行了扩产改造,现在的产量已达到年产3万吨。进入本世纪以来,沧州大化把发展的眼光瞄准了建设世界级的化工产业基地。如今,一座年产5万吨TDI装置拔地而起,今年内有望建成投产。
30年过去了,农民用秤分发化肥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当年令人啧啧称奇的'日本尿素'也成为地道的'中国制造'。中国化肥、中国制造,在我们这一代人中继续书写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