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磷作为战略性资源产品和重要的母体原料,本当多少表现出一点“贵族气”,具有比一般大路货高些的毛利率。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只能卖出“白菜价”,仅仅微利甚至亏损。黄磷何以沦落到“白菜价”这般境地?又如何才能摆脱如此尴尬的身价呢?笔者以为,黄磷业的去产能化是当务之急。
据悉,国内黄磷产能仍高达近200万吨,而常年需要在80万~90万吨,供需严重失衡。虽然业内对此都心知肚明,但淘汰落后产能并不顺利。日前,虽然工信部根据《黄磷行业准入条件》,确定了首批36家符合准入条件的黄磷企业,但是,对于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众多黄磷企业,并不意味着它们就真的能够按时间要求停产和退出。显然,仅仅凭一纸公文,若无切实跟进,去产能化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
在国内主要磷矿区滇黔川鄂地区,遍布着数以千计的黄磷装置,由于其资金门槛很低,即使产能上万吨的黄磷炉,也仅需要千万元投资。因此,但凡有磷矿的地方,都建有黄磷装置,其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经济成分较为复杂,这样非常不利于监管。所以,一部分不达标的中小黄磷装置成为干扰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一旦行情走好,这些潜伏产能就立即释放,产品蜂拥跟进,很快对市场价格形成打压。
须知,多年来黄磷下游需求并没有增长,甚至有所萎缩。黄磷作为有机磷农药的重要原料,因紧跟农业需要,每年需求量增长缓慢,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食品添加剂磷酸盐市场方面,因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国家强化了对食品加工业的监管,以往滥用、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大为收敛,降低了对黄磷的消耗。特别是随着下游重要产品三聚磷酸钠不再作为洗涤助剂使用,磷酸盐仅限于使用在陶瓷、电镀、磷化液等少数工业领域。因此,业内企业应当正视市场现状,丢掉幻想,该退出时要有壮士断腕之气魄。
同时,黄磷出口之路会越走越窄。一方面,对于黄磷出口,国家仍然实行较高的出口关税政策,并且取消了出口退税,基本没有企业能从出口黄磷中获得正收益。另一方面,海外黄磷大国正在崛起,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北非国家,凭借丰富、高品位的磷矿资源、较低人力成本,以及地理、运输方面的优势,已经大举进入欧洲等我国传统黄磷出口市场。与之对比,国内黄磷显然不是其竞争对手。所以,国内巨大的过剩产能,依赖国外平衡是不现实的。
综上所述,当今国内黄磷业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执行去产能化。必须由权威机构统领,尽快将淘汰落后产能的措施落实到位。同时,切实严把新增产能审批关。只有这样,黄磷才能由“白菜价”恢复到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