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农资网
网站导航
账号 密码
位置:首页 >> 化肥市场
论中国肥料业的融会贯通与和谐发展的策略
时间:2007-11-27
    杨爱民,男,汉族,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科技发明家。曾经在中国科学院、专利局和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从事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和开发,多次获得发明创造奖、科技成果奖和行政嘉奖。发表、出版了40多篇(本)论文与著作,推导了计算肥料使用量的《简便公式》,获得了20多项国际和中国专利权,参与管理和研究的重大科学技术项目118项;研究并成功的将微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作物栽培和城市绿化中,清除了三大污染源中的两大污染源(化肥、农药);垃圾的生物处理新方法;研制了微生物柴油等新能源;解决了输液瓶进空气的科学难题。完成了10多项专利技术和成果的试验、推广,工艺流程和工装配套,投入工业化生产。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投入少,见效快,建设周期短的好项目。主要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有:高效微生物肥、特效微生物杀虫剂、超净输液瓶、微生物粉剂、植物生长剂、快速联接件、瓶塞开孔器、高级生物滋补品、变幻转香壶、多用转盘[肥料/农药]、特制煤油新工艺、处理垃圾的新方法、通用电源插头、补液器、编号卡、微生物柴油及新能源开发。   提示:中国肥料业究竟向何处去?如何解脱目前的困境?怎样才能够迅速的发展壮大?杨爱民以科学家、发明家的不同视野,以及30年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讲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生动事例,论述了中国肥料业只有与业内、业外融合贯通,运用和谐发展的策略[也可以概括为:一论两螺旋(一论:肥料论;两螺旋:第一个螺旋式上升和第二个螺旋式上升)],才能够再现王者风范。   一、中国肥料业的现状   1、第一个螺旋式上升   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中国肥料业也是从古至今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使用过绿肥、有机肥、化肥、生物肥(也包括微生物肥料)等肥料。当然,目前是以化肥为主。有识之士和敏锐的媒体也应当看到:中国肥料业也是遵循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呈螺旋式上升的。从自然状态上升至大工业化生产,完成了第一个上升的螺旋;这一个螺旋式上升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是无比重要的,将人类从自然界里解放出来,比较的自主了;那么,第二个上升的螺旋是什么呢?又是如何上升的呢?停一会儿再讲。   2、面临的尴尬困境   目前,中国肥料业面临着多方面的尴尬困境。主要有:   (1)发展失衡,化肥独尊。绿肥、有机肥、生物肥(也包括微生物肥料)等似有似无,基本上成为化肥一家独唱的局面,已经成为农作物的唯一依赖。   (2)化肥也面临着:资源比较缺乏,消耗能源较高,利润空间很小,污染特别严重,利用率太低等问题;当然,还存在:规模较小,工艺落后,品种较少,单多浓少,复混不足,意识淡薄等等;   3、拟定的发展方向   (1)提倡绿肥、有机肥、化肥、生物肥(也包括微生物肥料)等肥料的均衡发展;   (2)要服务农林业,开源节流,调整结构,力求创新,优化组合,适应市场。   二、中国肥料业的融合贯通   1、服务于农林业   长期以来,肥料业只是作为一个独立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甚至认为农林业是求我的,没有肥料业,农林业就会减产,有点“唯我独尊”的意识。岂不知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目前,就有不少农民不再购买肥料,虽然产量降低了,质量却提高了。总的核算,反而比使用化肥增加了收入。更典型的是一位老中医承包果园,不施肥,不喷药,不锄草,不浇水,不剪枝,果实的口味很好,收入也颇丰。当然,我讲的事例不是说不要使用肥料。只是表述了肥料业必须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   根据我30年来进行研究和推广的感受,在冬季里“十下海南,五赴东南亚”,在国内外做过大量的试验表明,肥料是非常受欢迎的。关键是如何因地适宜、因物而异、灵活多样的使用相应的肥料,一定要倾听农林业专家、农技人员、农民和林业工人,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意见。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发明创造,不断地丰富自我,更好的服务于农林业。   举两个小例子:   譬如,一个例子是:我在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时,我们的一位工作人员在自己家里种田,农作物疯长一人多高,但是颗粒无收。一时间成为笑谈,你们科委真高!实在是高!;还有一个例子是:我在科学院工作时,一对农民夫妇使用肥料不当,造成农作物全部死亡,夫妇俩号啕大哭,痛不欲生。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是我们有关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甚至涉及到教育、媒体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尝试着做了一些工作,推导了一个《肥料使用量的计算公式》,编制了《常用化肥转盘》、《常用农药转盘》,研究成功了几种新型的肥料,有的已经通过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成果鉴定,并且获得多项国际和中国专利权。[展示]   2、开源节流   目前,在普遍认为的意义上讲,绿肥没有了,有机肥不多了,生物肥(包括微生物肥)没有形成产业,基本上是化肥的一统天下了。而且,化肥也是举步维艰,陷入困境。   我们不妨打开思路,放眼世界,本着立足于现在,前瞻于将来的原则,再重新认识这些事物。请注意:   我现在问大家:“绿肥有没有呢?”   “好,有的说没有;有的说有,很少。”   我说:“绿肥太多啦!多得漫山遍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有机肥有没有呢?”   大家肯定说:“有,就是太少了。”   还是让我说:“有机肥太多啦!城乡满目,穿村入户,多得堆积如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生物肥(包括微生物肥)有没有呢?”   “有,微生物肥料自然界一直在制造,进化地尽善尽美。不久,大工业化生产的真正的微生物肥料将会占领一席之地。”   你会说:“现在,有的工厂正在生产呢。”   “我不加评论了。这来有专家的呼吁《加强微生物理论基础的研究,杜绝假冒微生物肥料》”[展示]。   再谈就是化肥了,化肥是怎样诞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仿生的,是模拟自然界和取之于自然界的,只不过是形成了工业化生产而已。也就是我前面讲的第一个螺旋式上升。   化肥是高能耗、重污染、资源型行业,大量的消耗着煤炭、天然气、电力、矿产等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并且,工艺落后,品种较少等等。化肥如何开源节流呢?主要是整合有限资源,改造生产工艺,不断发明创新。例如:石化与化肥的资源整体优化组合,就是非常好的双赢;也可以利用化肥厂的副产品生产微生物柴油、液体燃料以及其他化工产品,利用资源丰富的卤水、粘土生产钾肥也是开源节流的典型事例。   我再讲两个的小故事:有一次我去某军事重地,休闲时观看自然风景,令我吃惊的不是如诗似画的美丽景色,是什么呢?是看见将求之不得的上等昂贵肥料填满了一个又一个的山沟!还有一个事情更有意思,农民在山上凿出一个大凹坑,将热水倒进去,盛出来的水当作肥料使用,效果非常好。   3、顺天应时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里明确指出:强化高集约化程度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通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   这里我就不讲啦,我们的肥料业应该顺天应时,推陈出新,责无旁贷。   4、友好环境   中国是农业大国,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上,根据35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占世界1/10的人口,化肥施用量占3/10,已经造成了“面污染”,出现了“城乡相互促进,工农紧密结合,立体交叉污染”的严重破坏环境状况,《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外方执行副主席、加拿大国际发展署署长齐博代表委员会向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进言,促使我国将工作重点放在治理“面污染”上。甚至,后京都协议企图将中国列为头号污染大国。我国治理“面污染”主要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但是,收效甚微,严重地影响了国家声誉和形象。   其实,在外国、包括欧美等先进国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在无奈的情况下,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大力提倡、呼吁不用或者少用化肥。美国已经有5%的农场规定不得使用化肥和农药,独联体要求50%的豆科作物必须使用根瘤菌剂及有机肥。   我国也非常重视农业“面污染”的问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着手全方位的研究和大规模的试验。我也与有关科学家一起“临危受命”参与科研。经过多年的盆栽试验、小区试验和33.67万亩的大面积推广,表明:治理农业“面污染”是指日可待的。这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的迫切需要的,也是中国肥料业以及相关行业应当密切关注的事情。   5、发明创新   关于肥料业的发明创新是很多的,推广应用的新技术也不少。例如:缓/控释肥,高浓度复肥,粉煤和水煤浆气化,改造与改性技术,低品位利用,卤水和粘土的利用,提高利用率等。不胜枚举。   拥有发明创造或者说专利权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的贡献,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国家的强弱,甚至衡量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准。我可以这样讲:如果中国人均一项专利权,中国毫无疑问的将是世界强国。   我重点谈论一下发明创新的方法。例如:联想法、反思维法、借鉴法、嫁接法、仿古逾今法、融会贯通法……,我在这里不详细讲了。会议之后,那个个人或者单位想找我聊聊,特别是单位或者学校聘请我讲课传授,我是非常乐意的。我希望更多的人成为发明家,我希望中国肥料业尽快振兴,我期盼中国早日成为世界强国。   6、适应市场   市场是决定生存与否的关键场所,中国肥料业应当尽快的适应国内外市场。依靠什么呢?依靠政府调控,依靠兼收并蓄,依靠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技改挖潜……。肥料业应当充分的占领国内市场,胆大心细的争夺国际市场。
[ 上一条] [ 下一条] [回主页]
版权所有:农资网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豫B2-20040053
服务热线: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