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种业
中国种业连续四年产能过剩和产品积压,“衣衫”单薄的中国种业面临“寒冬”的考验。而这一轮种业产能过剩和市场下行的原因是产业结构失衡加上其他因素促成的,制种减产对于产能过剩只是杯水车薪,抵挡不住结构失衡对企业的重击。笔者认为,如果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企业将无法完成资本积累,竞争力必将被弱化,最终拖垮整个种业。从当前来看,资本流动和科技创新或许是种业未来的希望所在。
去库存希望渺茫
玉米商品种子库存率约100%,水稻种子过剩率在60%上下。2015年制种因灾减产相对轻微,不足以扭转过剩和结构失衡的局面;2016年,产能将持续过剩。
欧美种业都不曾发生过如此大规模的产能过剩和产品积压现象,也不曾打过价格战。自从新疆玉米制种基地7月中下旬因持续高温发生结实不良和制种减产以来,业界就流传着产能过剩和下行局面即将触底反弹的乐观预期,这显然是忽视了本轮过剩发生原因之复杂、持续时间之长久和对产业危害之强烈。
尽管一些企业试图从内部调整产能和产品结构,但面对私繁滥制和数千家企业的无序竞争,无能为力。这就可能引发逆向淘汰,抑制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的发展。持续的产能过剩继续发展,将会引发大规模的倒闭风潮。
面对产能过剩和产品积压,企业应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库存种子发芽率会逐年降低,到一定年限就必须转商。每年都有库存种子转商,同时又积压新库存。这是浪费资本、不创造市场价值和消耗企业积累的过程,积极的一面,是迫使种业重新洗牌和真正走向市场经济。虽然同时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发生逆向淘汰的潜在风险。
本轮过剩原因复杂
这一轮产能过剩的原因与往年不同。
以往20多年里,是简单的市场因素酝酿周期性产能过剩与自我调节,市场修复时间比较短,平均四年一个周期,企业大多比较理性,容易适应和恢复供需平衡,对企业伤害并不严重。
而这次过剩比较复杂,在市场因素之外加入了政策推动和资本介入。在这之前恰好出现一批模仿育种的新产品,虽然取代不了“先玉335”和“郑单958”,但时间点恰好迎合了部分企业挪移知识产权的需求,制造了轰轰烈烈的创新假象。政策滞后、资本瓶颈、市场混乱和创新不足四个因素恰逢其时纠缠在一起,形成僵持状态。而肆无忌惮的私繁滥制和侵权行为,对产能过剩、阻击资本积累和围剿正规企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即劣币驱逐良币。
要突破当前几千家企业恶性竞争的乱局,应当具体分析前述市场、政策、资本、科技四个因素。
这一轮产能过剩的背后有政策滞后的影子。不过,短期内相关政策不会有明显变化,预计不会对资本瓶颈、市场混乱和科技创新三要素有实质影响。而管理的失控,让跨国公司得以借助国内企业的实力不断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科研机构被边缘化。
已有少量资本试探性注入种业,但总体来说资本积累缓慢,不能破解种业企业“多小散弱乱”的困局。笔者希望看到的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淡化品种审定功能和消除腐败之后,资本会加快流动和积累,大批创新型品种和有活力的大型企业不断涌现。只有大资本携手大科技,才能改变落后制度造成的被动局面。
另一个因素是科技。今年秋季,许多企业都在示范机收品种,但基本上是作秀,鲜有真货。而少数转型快、做了种质和技术储备的企业,3~5年必将推出一批创新型品种,几年后将会取代“老双雄”(“先玉335”和“郑单958”)。到那时,中国种业才有可能突破重围。之所以说“有可能”,是因为政策环境不完善,受利益牵制,品种审定制度与侵犯知识产权将继续打压创新积极性和资本积累。
逆市中企业要创新
产能过剩抵消了资本积累,企业没有足够资本,这成为国内种企现代化转型的瓶颈,也是中国种业发展缓慢的内因。造成种业危机的内因没有消除,基地灾害过后,明年还会恶性竞争,产能过剩重新加剧。
不过,这也给有创新实力的企业带来机会。市场迫使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熬过“寒冬”可以从科技创新、内部管理与资本运作入手,这三个主动权基本掌握在企业手里。
尽管资本流动缓慢,种质创新艰难,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企业仍要艰难地向前推进品种创新和管理创新。谁创新,谁突破,谁就是领跑者。
品种创新来源于产业需求。最初的育种创新与利用杂种优势、增加种植密度有关,后来则是来自市场对抗病性的动态需求;当密度增加到每亩3000株上下,由于条件限制,育种者忽视了继续增加密度的生产需求。
从“郑单958”开始,育种创新除了抗病性,更融入抗逆性和简化生产管理的技术需求;“先玉335”借助的是单粒播种技术;现在面临的需求拉动是继续增加种植密度和适应机械收获,这就给种业带来比“先玉335”和单粒播种技术更广泛、更持久的创新拉动。
现在,晚熟品种应用正在走下坡路,而矮杆、早熟、耐密植、灌浆和脱水速度快、抗逆性强、适合机械收获的种质将得到较快发展,这意味着早熟和抗逆性强的 “四平头”种质将重新受到重视,这对北方早熟玉米区和黄淮海夏播区都是创新机遇。“四平头”是中国玉米育种不可或缺的种质基础,但绝不是封闭改良和孤立创新,必须与欧美种质结合。中国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推进速度很快,但育种研发方向曾经失误:技术路线脱离实际,忽视了种质积累。使用欧美种质能较快地提升玉米育种的创新水平,但美国种质在黄淮海地区不适应土壤温度高、长时间阴雨寡照和病虫害等逆境胁迫。“四平头”种质将弥补美国种质的缺陷,较快地推动育种创新。
生产方式变革将彻底改变农民的种植习惯,从而迫使企业改变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一大批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谁能够驾轻就熟地利用资本和科技进步的驱动力占领种业市场呢?显然是跨国公司。这就出了一道大大的难题:捆住手脚的中国企业怎么才能与跨国公司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