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评论中提倡要重视农资自身的表达,以及对农民、市民的沟通,今天来说怎样“表达自己”。农耕时代,先民们“稻花香里说丰年”“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农业那些事这样就说清楚了。如今不断吸收高科技后,农资行业变得有些“丈二和尚”;如果自己不俯下身去,农民恐怕是摸不着头脑了。
最近为落实“土十条”行业做了不少宣传工作。除了自身宣传贯彻落实外,还需让高大上的文件精神和专精深的专业概念走入寻常百姓家,这就需要一个平民化、接地气的表达与沟通。比如在谈到我国土壤污染情况时,人们会引用2014年4月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我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达19.4%”。点位超标率概念与专业的测量规程和标准联系在一起。但面对公众,从社会心理学的规律看,不易理解的概念和解释并不能带来沟通的理想效果,相反会加重对行业的误解和状况的误读。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前几年南方出现镉大米后,社会媒体将矛头指向
化肥行业,磷复肥行业面临空前压力。中国农资传媒立即派出记者奔赴南方,用事实说明镉大米的出现主要是上述地区土壤中镉等重金属基础含量高、有色金属开采和排放污染、镉等重金属在酸化环境中活性增强易被水稻等作物吸收,为西南和中南地区的磷复肥产业辨明了是非。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为背后还有一个农资表达、沟通大众的理念。我们的专业报道通过网络、微信传播,实现了对公众的科普和解疑,对科学认识重金属污染、开展综合治理、减少对化肥的误解是一个积极的推动。
“土十条”印发后,化肥行业将面临新的审视与检验,这既是对行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推动,也是建设绿色中国增进民众福祉的共同责任。我们要积极响应有效落实,又要建立一套积极有效的行业表达思维与范式。这不是危机公共的被动应对之策,更不是推卸责任的无知之举,而是农资行业公众认识有限的现实与现代社会即时传播发达、负面舆论极易发酵特点碰撞背景下,行业应有的预见与应对。这些年,“爆炸西瓜”的以偏概全,“毒草莓”的无知惊悚,都曾让相关产业的农民血本无归。连带也将
农药化肥一棍子打死。这些发生在农业领域的“传播惨剧”,已经一再用“血和泪的教训”告诉我们,守护科学,主动沟通,有效管控认知危机带来的风险是农资行业的必备“功课”,须臾不可废弃。
人们常用一句话来谈污染责任“谁污染谁治理,谁的孩子谁抱走”。可很多时候问题的廓清不像DAN认亲一样简单。具体到农资行业,遇到环境问题,人们习惯上会从看得见、靠得近的归因。加之社会媒体对农资的了解不可能特别精深,农资行业在环境问题上躺枪将会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农资行业一方面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一方面要建立新的传播理念和模式。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环境科学认识的加深,对农资行业了解的增加,公众会更加理性地看待农药化肥的作用。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农资行业自身的表达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