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缓控释肥十年发展过程中,除了这些大大小小的会议和推广之外,从各省农业部门到农业部,一直到中央一号文件,都对缓控释肥的发展给予格外的重视,政策支持的力度很大。这在繁多的肥料品种中,堪称罕见。
进入新十年,面对化肥零增长和绿色农业大潮,缓控释肥行业会有哪些重大变化?这一新型肥料又将担当哪些重任?这次会议释放出一系列值得关注的信号。
过去十年的肥料界“明星”
某种程度上,过去十年里,几乎还没有哪一类肥料被政府和企业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
中国缓控释肥产业化的起点,以金正大2006年30万吨缓控释肥投产为标志,十年奋进,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国和消费国,尤其是2016年,由上海化工研究院与金正大联合参与起草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获得通过后,表明中国缓控释肥产业已经领跑世界。
在缓控释肥走向壮大的过程中,国家层面对缓控释肥的支持也与日俱增。
2009年,科技部批准金正大成立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科技部再次批准金正大牵头组建全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这当中,金正大因为在缓控释肥研发推广上的突出贡献,两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推进化肥减施和零增长,农业部和各省农业部门都无一例外地将缓控释肥作为肥料领域的主推技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明确提出要发展高效缓控释肥,并采取了相应的财政补助政策。
得益于紧密的政企合作,过去十年,中国缓控释肥获得了飞速发展。据统计,十年来,全国累计推广缓控释肥2100万亩,累计覆盖耕地5.25亿亩,累计节支增收1100亿元。
缓控释肥为何如此“受宠”?
小小的缓控释肥为何十年来受到众星捧月一般的待遇?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土肥处副处长杨帆几乎每年都会参加春耕之际召开的缓控释肥推广工作会。她解释,化肥当中氮肥利用率最低,而缓控释肥的核心就是控制氮养分释放速度,大量试验证明,缓控释肥可以明显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化肥流失和污染;此外,缓控释肥减少施肥次数,可以大幅减少劳动力,这恰好也契合了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势。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十年来与金正大合作,在26个省进行了大面积的试验示范。根据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土肥处处长辛景树的介绍,大量的示范试验显示:施用缓控释肥在所有的作物上均实现了增产,平均幅度超过10%,平均节肥15%-20%。
不仅如此,缓控释肥作为中国较早大规模应用的新型肥料,它的发展还为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实现化肥零增长,总结出一套系统而成熟的新模式。
这就是缓控释肥推广的三大法宝:一是种肥同播,在加速缓控释肥普及的同时,也带动了机械化施肥的应用;二是示范观摩,通过建设示范田和组织观摩会,引导农户接受新技术;三是农技服务,围绕推广缓控释肥,以金正大为首的一大批企业逐渐组建遍布各地的农化服务中心和“专家队伍、专职农化队伍、一线农化队伍、县级农技专家队伍”四级服务人员体系,有力促进了国内农化服务的发展。
新十年“四驾马车”启程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开发高效新型肥料、实现化肥减量增效,都将是农业和化肥行业的主题。缓控释肥的 “明星”地位还将更加突出。
近些年,缓控释肥的应用领域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升级。以金正大为例,缓控释肥不仅可以应用在玉米上,还拓展到小麦、水稻、棉花等作物,并且通过迭代升级推出硝基双效肥、硝基缓释肥,以此与其他新型肥料搭配形成套餐肥,成功将其推广到大蒜、土豆等经济作物上。
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宏坤作《助推缓控释肥从中国领先走向世界领先主题报告》
进入新十年,缓控释肥发展空间更大。就在这次会上,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介绍了面向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要让缓控释肥从一家企业领跑到带动全行业共同进步,从中国领先走向世界领先。
一是持续创新。金正大将持续利用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复合肥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加大缓控释肥基础研发力度,继续保持世界前沿技术的探索与引领。
二是联合发展。新10年,金正大将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成果,努力通过输出技术、品牌和服务,致力于与同行业联合协作,破解行业困境。
三是服务营销。金正大将在未来十年构建100家作物研究所、600家农化服务中心,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四是走向国际。新十年,金正大将积极参与到国际化进程中:在以色列、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建设10个缓控释肥样板工厂,在全球范围内组建100名专家队伍,在五大洲建设1000块示范田,组织10000名农技推广人员出国培训交流学习;在收购了欧洲第二大控释肥企业荷兰EKOMPANY公司和欧洲特种肥料第一品牌德国COMPO公司(康朴公司)基础上,下一步还将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进行产业布局,加速国际间技术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