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化肥市场 > 正文

农资行业迎接“碳”考验,这一举措将影响全国的化肥企业!


农资网 2017年8月1日 12:12 【
关键词:化肥
当前,农资产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化石燃料,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特别是化肥行业,其已经成为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非直接碳排放源之一。今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将启动,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化学农药等符合相关要求的生产企业将被纳入其中,这就要求农资生产企业在市场化的规则下进行节能减排。

      事实上,国内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工作早已启动,自2013年以来,我国陆续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等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对探索市场化的节能减排路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么,试点省份的碳交易市场现状如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又将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引导企业节能减排?为此,《中国农资》记者独家采访了试点省份的农资企业以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试点履约相对轻松

      湖北是我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省份之一,也是我国化肥企业相对集中的省份,这里聚集了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知名企业。作为试点省份的化肥企业,湖北祥云、湖北三宁均是湖北省首批完成2014年度碳排放履约的控排企业。自2014年履约以来,这两家都在积极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湖北祥云生产部副部长郭国伟一直负责该公司的碳资产管理工作,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有着自己的见解。据他介绍,在湖北的化肥企业中,企业的碳配额分配方法一直实行的是历史强度下降法,这种方法是根据排放单位的实物产出量、历史强度值、减排系数来计算的。一般来说,按照这样的方法分配配额的话,如果控排企业的实物产出量不变,那么其获得的配额呈逐年下降态势,企业承受的减排压力逐年加大。

      “在这种方法下,要求我们2016年的减排量要比2015年下降4.3%,需实际减排3万多吨二氧化碳。”他说。实际上,湖北祥云在2016年经过节能改造后,碳排放总量下降了2.71%,实际减排二氧化碳2万吨。但即使这样,该企业仍需要在市场上购买1万多吨的配额来完成履约。我们也可以算一笔账,在湖北试点,单位碳价总体在10-20元间浮动,那么1万吨配额的碳价大约在10万-20万元之间。对于大型化工企业来说,这样的履约成本并不会给企业带来太大压力。

      相较而言,湖北三宁需要完成的减排任务更重一些。据该企业生产环保部副主任彭慧介绍,2015年的二氧化碳实际排放量约400万吨,根据历史强度下降法计算,该企业在2016年应完成的减排量约16万吨二氧化碳。但是,“我们在2016年有新增产能,发改委按照我们的生产能力重新核算配额,所以我们在2016年获得的配额是442万吨,履约后还略有富余。”

      总体来说,目前湖北省的企业履约相对轻松,但对很多企业而言,完成履约并不是最终目的,节能减排才是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核心所在。然而,企业反映采用历史强度下降法分配配额的方法有“鞭打快牛”的嫌疑,因为企业均是在自身历史排放量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减排,所以越是产量大的企业减排压力越大,这种状况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后将会得到改变。

碳资产管理需要改进

      据了解,目前碳交易试点已经初步形成了碳价的市场机制,但是企业要想充分利用这一游戏规则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仍然以湖北试点为例,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碳资产管理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据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交易部总经理李秋晨介绍,目前很多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碳资产管理团队,很多企业没有把发改委分配的配额当做资产。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比如湖北三宁和湖北祥云的碳资产管理都划归本企业的生产部门进行管理,企业对碳资产的管理更多地是倾向完成减排履约管理而非价值管理,这使得企业获得配额后,这些有价值的配额往往处于沉睡状态,而没有通过交易给企业带来利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管的。

      就客观而言,目前的碳市场还不是特别成熟。比如一些银行没有把碳配额当做企业的资产,因此用初始配额进行银行抵押、贷款等还没有全面铺开。郭国伟表示:“我们是希望利用初始配额融资的业务能够顺利推开,这样可以给企业很大的帮助,能够利用初始配额进行融资的企业只是个案,并无代表性。”

      就主观而言,为保障企业正常履约,企业负责碳资产管理的人员在操作中倾向保守。比如在碳资产托管方面,如果把碳资产交给第三方托管的话需要将企业账户和密码都提供给第三方机构,这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相当大的风险。彭慧告诉记者:“对我们来说托管太不安全了,万一出了问题会很严重,所以没有保证的事情我们不做。”

      而就配额交易来看,湖北碳市场的活跃期一般在第三方核查机构对控排企业核查之后与履约前这段时间碳市场非常活跃。“一般来说,每年三月份,在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去年的排放量之后,企业通过对比核查结果与发改委下发的配额后,如果有富余的配额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易,如果有缺口就要去市场上购买,在这之前除非把配额以低价售卖否则很难成交。”

      由此看来,企业没有完全发挥碳配额作为资产的效用也有自己的苦衷,但就记者的采访来看,试点省份的企业由于积累了碳资产管理的经验,可以从容应对未来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但是非试点省份的企业目前只是配备了相关人员,还处于学习阶段。2017年-2020年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第一阶段,该阶段是全国碳交易试运行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企业还有时间逐步调整自己的碳资产管理策略。

全国碳交易市场将会“奖优惩劣”

      据了解,与试点省份不同的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配额分配上将采取基准法,这将把“鞭打快牛”变成“奖优惩劣”。在这种方法下,有减排优势的企业将在碳市场中获利,而没有减排优势的企业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从化肥行业来讲,目前企业的能耗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以合成氨为例,不同企业的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大差异。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资料显示,在煤头企业中,产量较大的企业的碳排放强度控制在较低水平,属于相对先进的企业,而碳排放强度较高的企业则集中在产量较低的企业中;在气头企业中,绝大多数气头企业碳排放强度控制在较低水平,只有少数产量较低企业的碳排放强度较高。据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显示,煤头最差企业能效水平是全行业平均水平的2.25倍;气头最差企业能效水平是全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由此可见,在合成氨行业中,那些产量较低的企业有较大的节排空间。

      磷肥企业间的碳排放强度也同样存在差异。就磷酸一铵而言,采用传统法生产工艺的企业每生产1吨五氧化二磷的综合能耗为213-333千克标煤;采用料浆法生产工艺的企业每生产1吨五氧化二磷的综合能耗为180-350千克标煤。

      而在这种能耗的差异中,采取基准法分配配额可以起到“奖优惩劣”的效果。据了解,基准值是基准法分配配额的关键基础参数,而行业基准值是指每个行业单位实物产出二氧化碳排放的先进值。也就是说那些碳排放强度较低的企业将获得较充足甚至富余的配额,其中富余的配额可以拿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售卖,而那些碳排放强度较高的企业获得的配额往往不足以达到履约配额量,需要从市场购买配额。因此,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会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开启虽然是通过市场手段倒逼企业节能减排,但是这在客观上帮助了企业全面摸清自身的碳排放数据,使企业在减排工作中能够有的放矢,从而提升企业效益。与此同时,企业获得的碳配额也成为企业的资产,通过碳资产的有效管理可以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对农资企业而言,在减排的同时如何利用好碳市场机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记者手记

“减排”一直在路上

      据北京环境交易所副总裁周丞介绍,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的范围已经基本明确,总量设定与配额方案也在制定当中。依据《关于进一步规范报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拟纳入企业名单的通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涵盖了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化学农药等产品的生产企业。

      但是最终哪些行业、哪些企业会纳入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尚无明确的文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教育培训处处长叶皓告诉记者:“目前没有任何正式文件确定任何产品。”尽管如此,农资行业已经在为迎接全国市场的“碳”考验做好了减排准备。除了试点省份的农资企业在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外,非试点省份的企业也在着手减排工作。

      开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润林告诉记者:“在我们化肥行业如果不进行节能减排的话,企业的能耗高,成本就高,那么企业也无法生存。所以国家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我们企业的立场是一致的,都是要把节能减排的事情做扎实,即保护了环境也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为此,开磷集团已经从生产工艺等方面入手开始节能减排工作。

      另据记者了解,瓮福集团、河南心连心等大型化肥企业的减排工作都早已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瓮福集团,在“十二五”期间公司能源消耗总量逐年下降,累计完成节能量3万多吨标煤;而河南心连心更是以能效领跑者着称,是行业公认的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相信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考验下,农资行业将会呈现节能减排新格局,更多有责任、有情怀的农资企业会主动承担减排责任,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社会。
(作者:又之      责任编辑:YanBO)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