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化肥市场尘埃落定,行业又进入了“冬储时间”。从2008年以来,化肥市场节奏一反传统,过去的淡储旺销模式消失,淡季不淡、旺季不旺成为新常态。今年即将开启的冬储,这一怪象再次浮现。目前尿素、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氯化钾、复合肥几乎全线看涨,尿素更是涨势如虹。淡季涨价、旺季跌价,让经销商在过去几年大伤元气,那么我们究竟如何看待化肥行业的这一新常态?
甲方破坏行业生态
在2008年之前,淡储旺销一直是化肥行业最合理的模式。经销商淡季买入,解决了生产企业淡季连续生产的资金、仓储难题,然后旺季卖出,赚取一些差价,保证了产业链条的平稳运行。2008年之后,这个规律被打乱了,淡季价格经常高出旺季价格,淡储成了烫手山芋。
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破坏了行业原本稳定的生态,造成不小的负面效应。其一,价格大起大落,对任何一个行业而言,都是发展不健康的标志,尤其是对于化肥这种支农的特殊商品。其二,连续多年的淡季涨价、旺季跌价,让流通商损失惨重,心态一年比一年消极,大大削弱了流通环节的蓄水池和纽带作用,不仅不利于农业用肥,也将压力传导到上游生产企业,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成了走不出的怪圈。
化肥的流通可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从生产企业到渠道,第二个环节是从渠道到农户。淡季不淡出现在第一个环节。造成淡季不淡的因素,除了成本推动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生产企业将推高价格作为淡季压货的营销策略。旺季不旺出现在第二个环节。由于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到了用肥季节,为了出清库存,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大家一哄而上,经销商迫于压力互相杀价,生产企业也推波助澜,引发价格雪崩。
尽管从宏观层面看,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确实要归于过剩矛盾,但生产企业要担负更多的责任。淡季时盲目抬价刺激拿货,旺季时又不顾经销商利益恶性降价,两重因素结合起来,导致了这样的局面。因此,解决淡季涨价、旺季不旺问题,归根结底取决于上游生产企业:一是生产企业负起责来,制定理性的定价策略,兼顾企业、经销商和农民三方的利益;二是生产企业之间要联合起来,避免在淡季时哄抬价格,旺季时又恶性砸价。
乙方不必大惊小怪
淡季不淡、旺季不旺,对于这种新常态,换个角度看,它是合理的。从根源上说,之所以出现旺季不旺现象,充分说明了目前化肥市场供应非常充足,这对农业显然有利。
化肥价格旺季不旺,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国家的化肥调控政策达到了初衷,那就是让农民能买到物美价廉的肥料,特别是在我国农业生产成本过高的背景下,保持肥价的稳定和低水平,这是非常必要的。
淡储旺销,这是化肥短缺时代的市场逻辑,但在目前产能过剩的时期,淡旺季价格本就不应该有较大差异,旺季不旺其实没必要大惊小怪。
淡季不淡,它是发生在生产到流通这段链条上,换言之,是生产企业与渠道商之间利益的重新分配,与终端用户无关。一直以来,农资流通链条过长被行业所诟病,它抬高了终端消费价格,同时也吞噬了各环节的利润。淡季提高价格,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对生产企业而言,这是化肥价格过低之后的合理回归。而且,这种新常态还会带来两方面的正面效应:一是促进渠道扁平化,因为渠道商要保证自身的利润,就必须尽可能对接终端农户,砍掉中间环节,降低渠道成本,这对农民、农业都是有益的;二是促进厂商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为应对淡旺季价格波动的风险,未来厂商之间的合作会更趋一体化,通过利益捆绑,共同面对市场,共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