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良种补贴政策实施五年,成效显著——补钱不如补种子
“现在,用中国的强筋小麦可以生产出世界上最好的面包;用中国的弱筋小麦可以生产出最好的饼干和蛋糕。”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陈萌山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小麦产业发展年会上自豪地表示。
小麦品质提高的背后,我国的良种补贴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买良种积极性高了
已经到了冬闲时节,江苏省靖江市靖城镇东南村的仇兰芳大妈却闲不住,还在地里忙活着。拔拔杂草,敲敲土块,看着田垄里绿油油的麦苗,仇大妈不时露出舒心的笑容。“以前的种子都是自家留的,每亩产量五六百斤,才能卖5毛多一斤;现在统一供种,统一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小麦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每亩能产1000斤,每斤卖7毛钱,里外里就增收400元呢!”
靖城镇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吴良坤告诉记者,以往推广优良品种,由于价格比普通品种贵,农民不愿购买;实行良种补贴政策后,农民只需花上0.87元就能买到市场价1.5元一斤的种子,农民购买良种的积极性一下子高了起来。政策引导农民的间接增收作用远大于直接补贴,农民对此很欢迎,都说“补钱”不如“补种子”。
良种补贴提高作物优质率
靖江市只是我国实行良种补贴政策的一个缩影。
2002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实施东北高油大豆良种补贴,这是我国第一个直接对农民的生产性补贴。目前,补贴品种已扩大到优质专用小麦、水稻、专用玉米和高油大豆四大粮食作物,补贴面积扩大到3.67亿亩以上,补贴资金达40多亿元,惠及农户由53万户扩大到5800多万户。
“良种推广补贴抓住了农业生产最关键的要素——良种,而且不单纯是‘补贴’,更注重良种推广和良法配套,实现了‘一补多效’。”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王守聪告诉记者。
在良种补贴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和优质率不断提高。2006年,全国水稻优质率由补贴前的61.3%提高到69.1%;小麦优质率由补贴前的30%提高到55.2%;玉米优质率由补贴前的28.3%提高到42%;大豆优质率由补贴前的36.6%提高到65.7%。2006年夏粮亩产达到284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补贴政策仍需完善
专家认为,与单纯的种子补贴不同,良种推广补贴不仅是通过良种推广的环节将资金补贴给农民,更重要的是以此为手段,将良种和配套技术进行推广普及,并延伸至优质粮食产业的各个环节,强调提高粮食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改善粮食品质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山东农业大学于振文教授表示,今后仍需不断巩固、完善、提高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以小麦为例,目前我国实施小麦良种补贴的面积仅有1亿亩,不到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1/3。他建议,如果能将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全部纳入良种补贴范围,对稳定粮食面积、提高单产将发挥更大作用。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以及操作程序的规范,如主推品种的确定、供种企业的招投标、补贴的发放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监管,确保公正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