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化肥市场 > 正文

化肥流通改革10年:品牌创新助推行业发展


农资网 2008年6月10日 11:42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催醒了中国民族产业的品牌意识,品牌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重视;然而农资行业由于自身及历史的原因,市场化的进程明显滞后于其他行业,品牌观念也迟迟没有得到开发。

  1998年,39号文件的出台拉开了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幕,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以至全面放开,农资企业的品牌意识得到启蒙和发展,至2005年左右,农资行业的品牌形象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现,品牌逐渐上升到企业战略规划的头等重要位置,同时,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增强和品牌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农资人开始理性思考,面对九亿农民,品牌究竟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打造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改革:品牌意识萌芽的土壤

  1998年以前,中国的农资行业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营模式,生产、流通企业各司其职,生产企业负责“制造合格产品”,流通企业则负责从上到下的“逐级调拨”,最后再通过最基层的农资公司销售到农民的手里,产品是整个链条中的重心,不存在竞争,更不存在品牌与服务的概念。

  1998年,随着化肥经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化肥经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对农资企业提出了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挑战。农资流通企业面临着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市场化的强大竞争压力。

  几十年的计划经营,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具有遍及全国的经销网络框架和富有经验的营销队伍的优势。然而,化肥资源掌握在工厂手里,而实实在在的市场掌握在基层农资经营单位手中,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先天不足又使得大型农资流通企业处于“好网络、赖市场”的尴尬境地。

  2000年8月3日,《中华合作时报·农资专刊》刊发一篇《农资中间商离品牌经营有多远》的文章,引起了农资人的思考和探讨。

  开放的市场机制使得多种经营主体的竞争意识加强,参与竞争的企业在不自觉中开始注重在市场竞争中突出自己的形象,以争取更多“买主”的青睐——农资行业初始的品牌意识,在竞争的压力下开始“破土萌发”。

  这一切细微的变化都在触动着大型农资流通企业敏感的神经,在适时调整经营策略,进一步利用好企业的优势,采取总经销、总代理、连锁经营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扭转销售困局的同时,“实施中间商品牌战略的路子”的思路在大型农资流通企业的心目中越来越清晰。

  意识的种子一旦生根,破土萌发便势不可挡。

  2002年3月1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根据新的《商标法》,认定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的“中化”、“SINOCHEM”及烧瓶图案司徽商标为为中国驰名商标。此次认定是我国首次依据新《商标法》,进行驰名商标认定,因而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与此同时,中国农资集团的“中国农资”也遍布大江南北,江苏“苏农”、安徽“辉隆”、四川“邦力达”、黑龙江“倍丰”、广西“富满地”、上海“农得乐”、湖南“湘农”、新疆“农佳乐”等优秀的企业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化肥市场中涌现和崛起……

  毫无疑问,化肥流通体制的改革,孕育了中国农资行业的品牌意识。事实证明,企业品牌不仅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效应,还是企业借以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走出农资“大盆地”的四川农资集团董事长杨邦宁曾说:“品牌就好像是个原子弹,但是我们对原子弹的威力体会晚了一些,现在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才体会到了它的作用和威力。”

  在农资流通企业摸索走过“保网络、打品牌”的道路之时,参与市场竞争的生产企业也正在努力改变着“好产品、赖市场”的境况。

  2000年左右,国产尿素在国内已基本达到饱和,但是在国内市场销售上,却卖不过进口尿素。2002年5月16日,中国农资集团副总裁李宪宾在《中华合作时报·农资专刊》刊发《国产化肥缺什么》一文,一语道破——国产化肥缺全国性名牌产品,在业内引起共鸣。

  而当时,不仅是尿素在国产肥与进口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磷复肥面临形势也同样不容乐观。虽然国家“以产顶进”的政策推进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产品供应日益丰富,产品质量与价格具有同样的竞争优势,但是美国二铵、突尼斯、摩洛哥、俄罗斯等进口磷复肥仍占据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中国磷复肥民族品牌“势单力薄、难出重围”。

  市场的不平衡激发了民族工业企业的“创品牌”意识,改革后的市场机制给企业提供了“创品牌”的大好机遇。

  2001年,天脊公司率先在同行业建立了国家级的“农化服务中心”,“面对面指导,零距离服务”,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2001年12月,天脊集团荣膺我国化肥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圆了中国化肥界的驰名商标梦。2004年,天脊集团又以品牌价值21.33亿元荣登排行榜第270位。

  2003年,高浓度磷复肥被列入中国名牌产品评选范围。作为首次列入中国名牌产品的化肥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掀开了中国化肥工业迈入品牌时代的新篇章。2003年8月7日,天脊、宏福、云顶、艳阳天四品牌获得中国名牌产品。

  为争创中国名牌,氮肥企业积极行动,产品更新、服务配套,2004年,山东鲁西化工有限公司“打造百年鲁西品牌”成果显著,为业内公认。

  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号角,催生了市场竞争机制的产生,无论是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是与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品牌竞争已当仁不让地坐上了市场竞争的“第一把交椅”!随着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行业品牌建设榜样的增多,企业打造自己金字招牌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烈,品牌竞争的程度也越来越激烈。

  竞争:品牌创新发展的动力

  品牌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市场运行中,化肥经营主体也慢慢认识和重视企业品牌培育,通过媒介广告、宣传促销等手段不断增强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挖掘和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多途径寻求品牌创新,不断巩固和拓展市场。

  纵观中国农资行业品牌发展的过程,可以说,至2005年,品牌竞争程度明显加强,农资行业品牌建设的内容也越来越宽泛。

  产品是品牌的第一生命力,这个概念在农资企业中已成为共识。农资行业的很多品牌能在一个区域内占据稳固的地位,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过硬、农作物产量提高明显、农民口碑相传而造就的。同时农资产品的特殊性和中国农民消费的趋同性决定了农资企业必须依靠强大的销售网络才能实现其市场占有率。依靠一张稳固的“天罗地网”,企业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品牌稳定地推广下去。

  江西贵溪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光明认为:品牌建设对于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肥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1998年国务院39号文件颁布以来,化肥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品牌培育与创新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非常多令人振奋的成绩。贵化公司自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打造“施大壮”品牌,长期以来,贵化以“质量第一,顾客至上”为企业的生产方针,精心组织,精心生产,力求生产的每袋“施大壮”化肥都是优质的产品,都是农民满意的产品。同时,黄光明指出,构建具有贵化特色的营销网络,是实施品牌经营的前提。经过不懈的努力,贵化已在全国各地构建了较好的“施大壮”营销网络,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在贵化公司的辛勤培育下,“施大壮”成为磷酸二铵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随着竞争的进一步深化,品牌建设与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广告宣传、为农服务、营销网络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越来越得到行业的认可,并且出现了一些品牌创新的优秀企业。

  作为中国磷酸二铵的旗舰企业,在农资流通发展的大潮中,瓮福集团紧紧抓住近几年国内化肥市场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充分利用广告宣传、对比试验、农化服务等有效手段挖掘和利用品牌价值,下功夫维护好和发展好自身品牌建设,通过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不断增强营销网络渠道的信心,进一步推动营销网络体系优化和巩固。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规模和实力,而且产品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首创了以“宏福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渠道系列活动,使宏福品牌已经深入许多农民用户的心里,真正形成了农民购肥舒心、用肥放心、增收欢心的良好态势。

  在品牌逐渐被提升到经营的战略高度上时,几乎每个企业的经营者都认识到创造品牌的重要性,可是怎样创造品牌、创造怎样的品牌,却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钱花了不少,品牌价值不高;品牌建立了,却没有市场;或者有品牌,有市场,却很快被模仿、替代。

  当品牌的概念在农资行业中逐渐膨胀时,企业对品牌的向往也日益上升,然而在这种“热爱”之下,单纯追求知名度的行为难免有些“令人担忧”。在激烈的品牌竞争中,广告宣传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不可否认,由于农民对品牌消费认知远未达到成熟的境界,广告的冲击使得部分农民对品牌的实际价值缺乏鉴别能力,全凭感觉购买,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这种现象在复合肥行业尤其明显,今年推一个新品牌,高频率的广告轰炸,很快就能吸引农民的眼球,进而掏走农民的钱包。明年再换一个品牌,同样的手段,仍旧能够抓住这部分农民消费者。

  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竞争,一些农资人理性提出:品牌的真正内涵应该是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品牌建设更需从农民的真正需求入手。在产品同质化的竞争中,服务才是企业品牌竞争的最重要武器。

  中阿公司总经理助理杨文斌指出,农资行业的服务与其他行业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在为中国最贫困最弱势的阶层服务,这决定了农资行业服务的价值远高于广告的作用。只有通过提升农民的思想意识水平才能使农民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品牌,同时农民意识的惯性也决定了农民一旦从农化服务中感受到了企业真正的服务意识后,也将会加强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

  2006年,中华合作时报社主办的“中国农资总裁圆桌论坛”会议上,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总编辑顾环宇曾理性分析:中国农资品牌在积极地成长,但是与国内信息产业、家电行业、汽车行业、房地产行业相比,农资行业的品牌建设无论是在理论基础和实际推广上,都至少存在20年的差距。

  现实的差距,使农资人认识到,目前国内农资企业品牌建设仍不够成熟,单纯追求企业品牌的知名度,难免造成“有名无市”的后果。知名度不等同于品牌,更不能等同于销量。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曰瑶认为,对“品牌”的简单理解,就是能让农民不动脑筋就能选择的产品,即成功的品牌建设,就是降低农民的选择成本,而这正是目前大部分中国农资企业的弱项。

  十年改革路,十年探索路,中国农资行业的品牌建设,在竞争中完善,在实践中总结,打造农资行业成功的品牌形象,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品牌经营概理念,一个科学的品牌管理计划,而一切的理念、一切的计划,都必须从中国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落实到农民的真正需求上。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举报】 【关闭】【责任编辑:YanBO】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