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化肥市场 > 正文

化肥价格猛涨背后:“有价无市”酿危局


农资网 2008年8月18日 09: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

化肥价格猛涨背后:“有价无市”酿危局

  “今年秋粮形势不容乐观。”撒可富全国农化服务中心沈兵博士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忧心忡忡地说。

  而来自中国农业部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今年夏粮总产达到2408亿斤,比上年增加61亿斤,增长1.6%,实现连续5年增产。夏粮丰收,沈兵的“盛世危言”缘何而起?

  这得从化肥价格的猛涨说起。2007年以来,硫磺价格出现了暴涨,这导致了硫基磷肥的涨价,紧接着在今年4月,中国与BPC销售联盟最终达成的2008年钾肥进口合同价格协议,离岸价在2007年中间价180美元/吨基础上,上涨400美元/吨,涨幅达2.22倍。

  更为严峻的是,继磷肥、钾肥暴涨后,国内氮肥也出现了爆发式涨价,尿素等七、八月间狂涨七、八百元。8月上旬,国际化肥价格仍继续保持上涨势头。

  化肥价格暴涨,国内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民“惜购”、少用化肥的局面。有关专家指出,这一现象引发的负面影响在今年秋粮收成上可能会有所体现。

  农民“惜购”

  销售滑坡30%以上

  56岁的农民宰杏琪准备给自己的3亩玉米地买两袋复合肥追肥,但他看着180元每袋的氯化钾复合肥标价,就决定看看再说,“去年才90-100元每袋,一转眼就几乎翻了一倍。”

  宰杏琪是江苏省扬州市公道镇农民,他说从去年10月开始,化肥价格就一直在涨,现在已经有点难以接受,“一亩地多支出45元左右,虽然有直补,但已基本上冲抵了。”

  2007年以来,硫磺价格出现了暴涨,这导致了硫基磷肥的涨价,紧接着在今年4月,中国与BPC销售联盟最终达成的2008年钾肥进口合同价格协议,离岸价在2007年中间价180美元/吨的基础上,上涨400美元/吨,涨幅达2.22倍。

  6月下旬,河南省获嘉县土肥站技术人员对6个乡镇10个村15个肥料经销户和45位农民进行了随机走访。结果显示,80%的农民对肥料的涨价难以接受,肥料价格的上涨影响了农民种田收益和投入积极性;65%的农户施肥由高浓度肥料降为低浓度肥料。

  而沈兵所在的中阿公司上半年在南方10省区50多个基层化肥销售门店的调查结果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印证了农民的这种“惜购”心理。沈兵告诉记者:“磷、钾、复合肥的销量大幅度滑坡,最少的减了30%,最多的减了50%。总体估算下来,销售滑坡起码在30%以上。”

  “有价无市”

  复合肥企业陷入困境

  在农民不买或少买化肥的同时,国内化肥行业似乎陷入了“有价无市”的困境。

  位于山东临沂的山东省临沂复合肥厂已经停工,目前工厂已经出租。附近一位居民表示,早在三四个月前,这家厂就已经停止生产了,工厂都回家了。

  “钾盐的上涨,对很多复合肥企业是致命的打击。”山东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运生说。他透露,他们曾对临沂地区复合肥生产企业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年产3万-5万吨的小肥料企业60%停产,10万-20万吨的开工率不足40%,50万吨以上的减量30%。

  “涨价是正常的,但是涨这么高是非常不正常的,对生产企业的影响主要来自终端用户农民,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孙运生说。

  孙运生的说法得到了众多同业的认同。“复合肥企业受到两头挤压,陷入困境。”浙江联大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荣华说,该企业是浙江最大的硝酸钾生产企业。

  在余荣华看来,一方面是钾肥价格上涨,去年红色氯化钾卖1800元/吨,如今已经是4700元/吨,而且还很难卖;另一方面是农民不接受,需求变成真空,于是生产复合肥的生产厂家只能压缩产量或者停产。

  “这样一来生产成本再度增加,比如10万吨的产量,只开工2万吨,那么这2万吨折合的成本肯定增加,增加的成本转移到农户身上,而农民的购买能力显然很难承担,造成恶性循环。”余荣华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部分处于关停状态的化肥企业正准备退出这个行业。“就我知道的,上海已有多家复合肥生产厂正准备全额转让股权,而山东、安徽等地准备转行的企业更多,去那里一趟不到一小时可以找到十多家。”上海永通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石称华说。

  施肥量减少

  可能引发粮食减产

  涨价导致的危机不仅限于化肥行业本身,更为令人忧虑的是其可能引发的粮食问题。

  “35%-40%的粮食产量是由增施化肥取得的。”中国化学矿业协会副秘书长杜家海说。根据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中国项目部主任金继运进行的大量田间试验,在南方地区,施钾肥可增加粮食作物产量11.7%-39.1%,而经济作物产量和效益的增加更高,西南地区在香蕉和荔枝上施钾肥提增产63%和30%。

  沈兵说,化肥的涨价在夏粮播种后,夏粮的丰收并不意味着秋粮形势就能乐观。按照化肥增产作用推算,化肥使用量锐减1/3意味着粮食可能减产10%左右。

  “磷、钾类的施肥量减少,还会造成土壤地力的下降,进而危及明年的作物产量。”沈兵说。他还告诉记者,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土地抛荒、农民降低复种指数的现象。

  而更为严峻的事实是,继磷肥、钾肥暴涨后,国内氮肥也出现了爆发式涨价,尿素等七、八月间狂涨七、八百元。

 

  国际钾肥资源定价权缘何旁落

  “你们对得起中国的农民么?”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前主席武四海在不久前的一次酒会上这样质问一位国际钾肥巨头。

  但愤怒的声音并不能阻挡钾肥节节上涨的步伐。2008年,在前几年连续涨价的基础上,BPC销售联盟将销往中国的钾肥离岸价在陡然拉升了400美元/吨。而即使在这一年,世界钾肥的总供应依旧大于总需求。

  一些来自民间的声音呼吁,面对世界“资源寡头”的垄断,中国应该有更为充分的准备。

  脱离市场规则的狂涨

  尽管近年来中国、印度、越南、巴西等“新兴市场”的钾肥需求在不断上升,但世界并不缺钾肥。IFA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钾盐总供应为35544千吨K2O,总需求为33302千吨K2O。

  根据IFA的预测,在2007年至2012年阶段,实际上全部钾盐生产国的钾盐产能均将有所扩大,到2012年,全球钾盐产能将达到5030万吨,在2007年的基础上增长22%,而同期的全球钾盐需求为3660万吨。

  这些数据说明,尽管全球钾肥供需平衡处于紧张状态,但供大于求的局面将持续存在。

  那么,钾肥价格为什么能够上扬呢?全球钾肥资源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前苏联和中东地区,分别由Canpotex公司(由加拿大PotashCorp、美国Mosaic、加拿大的Agrium组成)、IPC公司(由俄罗斯的Uralkali、Silvinit和白俄罗斯BPC组成)以及以色列的Israel Chemicals LTD等钾肥巨头控制。

  近些年来,随着钾肥消费需求的扩张,世界钾肥巨头们在面对消费国的价格谈判中逐步形成了利益共同体。2005年底,中外钾肥谈判甫启,加拿大PotashCorp、美国Mosaic、白俄罗斯BPC的一些工厂都相继宣布了减产和停产。

  “目前世界钾肥市场的涨价已经不再属于市场规则的范畴了。”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武希彦这样说。事实上,减产和停产已经成为钾肥巨头在世界价格博弈中的一个重要筹码,而市场垄断中产生的高额利润已经成为钾肥暴涨的重要驱动力量。

  节节败退的谈判

  面对世界钾肥销售商的价格同盟,中国已经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2005年钾肥谈判,在1000元人民币/吨的基础上上涨40美元,2006年、2007年分别上涨25美元/吨和5美元/吨,至2008年涨幅更是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400美元/吨。

  不管是“屡战屡败”还是“屡败屡战”,面对国际垄断力量中国化肥企业确实是在节节败退。其中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中国钾肥谈判代表主要由两股力量组成,一是两家占有渠道优势的老牌贸易企业中化集团、中国农资集团;二是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华垦国际贸易公司两家贸易企业和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山东省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山东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洋丰股份有限公司、辽宁西洋特肥股份有限公司六家生产企业。

  由于贸易企业与生产企业间存在的利益冲突等因素,这10家被国家赋予化肥进口经营权企业的不同阵营间一直存在着微妙的矛盾,其中中化集团、中国农资集团与其余八家企业更是纷争不断。为了弥合进口化肥企业间的矛盾,2005年12月,商务部召集钾肥进口会议,形成了联合谈判进口机制。

  但这个联合谈判进口机制在2008年钾肥谈判中似乎暴露出了它所有的弊端。谈判达成的400美元/吨的涨价幅度令人始料未及,冲突也一下进入白热化状态。

  “一些国内垄断企业对钾肥价格并没有表现出真正负责任的关心态度。”有专家批评说。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正是国内钾肥进口企业间的纷争贻误战机,令钾肥谈判一拖再拖,最终以全盘败退告终。

  “各自为战”的策略性失误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参与钾肥谈判的国内“买家联盟”确实已经四分五裂。

  根据钾肥谈判的“内部规则”,中化、中农外的8家公司不能直接对外签约,只能与中化、中农的子公司签约。由于这个规则,“中化、中农外的化肥进口企业这几年实际上没有直接拿到一吨钾肥。”一些参与钾肥谈判的化肥进口企业抱怨道。

  “钾肥进口权依旧100%掌握在中化、中农手中,这是国内‘买家联盟’联而不盟的重要原因。”武四海说。

  而在国际上,由于中国和其他买家各自为战,面对国际钾肥“卖家联盟”咄咄逼人的攻势手足无措。

  “其实所谓的贻误战机根本不能成为原因,关键在于谈判中的孤立无援。”武希彦说。

  2008年2月,印度化工及化肥部副部长萨马率代表团访问中国,其行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寻求与中国在化肥谈判上的合作。遗憾的是,萨马并没有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数据显示,中国、印度和巴西的钾肥进口约占全球的近70%,中、印两国加起来就有50%。“巴西的钾肥消费比较分散,但印度化肥由于有政府补贴,我们完全可以与印度结成联盟,共同参与国际钾肥博弈。”武四海说。

  他告诉记者,2006年钾肥谈判由于传出中、印可能联手的信息,国际钾肥巨头谈判态度陡变,从“不接受涨价40美元/吨就还要再涨”转为“涨价25美元/吨”,并迅速签定了合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萨马中国之行之所以没有取得效果,是因为前些年中国享受着世界范围内的钾肥低价。“国内一些垄断利益集团拒绝和抵制与印度联盟,这种狭隘的视野导致了今年的全盘皆输。”

  中、印联手破灭后,国际钾肥巨头迅速与印度、巴西谈成了625美元/吨的到岸价。4月,中外钾肥谈判以中国企业的失利告终,销往中国的钾肥价格超过印、巴,到岸价几近700美元/吨。

  “战略短视”导致谈判筹码缺失

  中国之所以在钾肥谈判中败下阵来,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在钾肥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缺乏战略眼光。

  中国的滨地钾肥是世界第十大钾肥生产企业。然而,记者在滨地钾肥所在的冷湖大盐滩实地采访发现,当地钾肥资源开采实际上还大有潜力可挖。

  滨地钾肥位于青海海西州冷湖。冷湖发改局局长许吉祥介绍说,冷湖距离格尔木520公里,当地包括淡水、电力等很多基础设施都跟不上,导致看好钾矿资源的投资者“有心无力”,这是制约当地钾矿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少有意愿投资的企业失去了信心。2003年,滨地钾肥从金星矿业手中以约1000万元的价格,受让了大盐滩钾矿床采矿权。金星矿业之所以转让,主要也是因为觉得“划不来”。在转让时,该矿几乎无人问津,连续两次都以流拍告终。

  滨地钾肥拿下大盐滩后,进行了从无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知情人士说:“前4年,公司基本没干别的,全部精力都耗在基建上面。”

  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勘察大队副总工程师马林说,尽管青海的钾盐储量不到全球1%,但当地的钾盐资源一旦全部开采出来,将大大提高我国的钾肥供给量,有效补给目前的钾肥缺口,也能增强我国与国际巨头的谈判能力。

  有关数据显示,尽管通过加大勘探力度等,中国近年的钾盐生产已经出现了较大增长,但至2007年,中国钾盐自给率还是仅为31%。

  “钾肥的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中国应进一步加大钾盐开发力度。中国在诸多资源性初级产品谈判上的败绩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为战略布局上的滞后与失误,缺乏谈判的筹码。石油如此、钢铁如此,钾肥也是如此。”武四海说。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举报】 【关闭】【责任编辑:YanBO】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