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行业评论 > 正文

农资市场正在向理性回归


农资网 2008年9月19日 10:38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

在回望行业十年改革发展之路的时候,很多农资人都是感触良多,尤其是伴随着改革一路走来的农资人,他们不但见证了这场改革,而且用自己的企业实践参与了这场改革。诞生于改革之初的陕西农科化肥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董事长张科成也是这样一位农资人。近日,记者在古城西安采访了快人快语的张科成。话题伊始,他就开宗明义:十年行业改革,中国农资行业的最大收获就是,市场正在向理性回归。

  记 者:改革到来,农科诞生,在刚上路的几年,您和企业经历了什么?

  张科成:我是从供销社系统走出来的,我们现在的团队中有一批中坚力量都来自于供销社系统,所以我认为我们的企业自身有着供销社的血统,这在全国的民营农资企业中很普遍,我们应该感谢供销社经验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农科是在行业改革的浪潮中诞生的企业,改革意味着市场化的不断加快,各种新生力量的陆续登台。大家同台共舞,我们努力从经营管理到网络建设上下大力气之外,还不断向农资同行学习。同时,多年的风雨也把农科锻造成一支坚强自信的团队,我们对企业发展以及行业未来充满信心,这种信心也推动我们战胜了很多困难。  

  记 者:从陕西看全国,从企业看行业,您怎么评价十年改革的意义?

  张科成:在回望十年改革时,我们不能忘记这样一个事实,陕西打响了行业改革的第一枪。作为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探路者,陕西在改革之初经历了阵痛,也付出了艰辛。不过现在回头来看,十年改革为陕西市场带来了活力。不论是省农资化肥公司,还是像农科这样的一批民营企业,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开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共同将陕西市场推向稳健发展的时代。

  从陕西看全国,也是有着共性,在改革过程中,各种力量百花齐放,最终发展壮大的是一批有自身特色,讲诚信、重品牌的企业,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法则。

  从企业看行业,改革在为企业带来考验与机遇的同时也为行业带来考验与机遇,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要能经得住考验,也要抓得住机遇。

  农科公司刚成立的时候,陕西市场全是进口二铵,随后,多家国产磷肥企业陆续进入陕西市场。作为全国放开最早的市场,陕西成为全面推广国产二铵的一个试点。在经历了一场进口与国产、生产与流通的激烈博弈之后,国产品牌最终占领市场,厂商关系逐渐理顺。这只是十年改革中的一部分,但改革对于农资行业稳健成长的推动意义已经显而易见。 

  记 者:您认为经过十年发展,农资市场正在向理性回归,回归的标志是什么?

  张科成:我们都经历了前些年改革开始时的混沌状态,各种力量暗流涌动。农资价格的剧烈波动,不规范竞争层出不穷,假劣产品屡打不绝。而在改革力量的推动下,一批有实力、讲诚信、善经营的企业成长起来,并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企业的崛起,推动了整个产业的进步。

  虽然目前的农资价格尚未实现农民满意的状态,但其深层原因主要还是生产成本传导的,这些都是市场经济中供需矛盾的表现。这种不平衡表明了市场力量的存在,人为或者其他的因素正在减少。农资企业务实发展、科学发展的多了,好高骛远、人心浮躁的少了,大家都开始意识到了一个企业的成长不是朝夕之事,尤其做农资更要沉下心来。厂商关系进入和谐时期,企业发展思路越加开阔,企业定位越加清晰。

  从市场价格的理性回归到行业发展心态的理性回归,这些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十年的发展已经证明这种回归正在加速。 

  记 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总能感受到政策的力量,您如何评价这十年国家政策对于行业发展的影响?

  张科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政策之手适当调控是应该的,也是合理的。比如国家实行的淡季化肥商业储备政策,对市场的调控,效果显著。但是纵观这些年的一些价格调控政策,不难看出,真正起到调控作用的政策并不多。尤其是国家限价政策更是名存实亡,不但没有起到限价作用,反而让农资行业滋生出很多“潜规则”。不过,客观看待这两年的出口关税政策,虽然政策总比市场慢半拍,但还是收到了保护国内化肥资源的明显效果。

  所以,我认为,国家政策本身对于行业发展、对于保护农民利益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关键的是,我们如何让政策更加符合市场的实际,更加科学合理,从而起到有效调控市场,推动行业稳健发展的积极作用。  

  记 者:今年以来,农资价格不断高涨,巨大压力让企业、农民都难以承受,这是一个产业内部的系统问题,您认为这种压力如何化解?

  张科成:我认为,出路只有一条,农资价格市场化,大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只有从粮价的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解决农资行业的内部压力,乃至整个农村消费的压力。

  国家目前考虑的是一个国民经济体,但是毕竟9亿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牺牲一个农资行业的利益来保全农民利益并不可取,而要牺牲9亿农民的利益来维护6000万低保人口的情绪更不可取。提高粮价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在目前的国民消费市场上,其他物价几乎都在涨,只有粮价基本平稳,这已经形成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于政府来讲,制定一个完善的经济政策并不容易,但是这个政策至少应该站在大多数人的利益上。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举报】 【关闭】【责任编辑:YanBO】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