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可以说草甘膦生产企业的大喜大悲年。
由于前期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上涨,生物能源的优势得到体现,全球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加上全球最大的草甘膦制造企业美国孟山都公司大幅减产,导致国际需求猛增,订单如雪片般飞向中国,国内草甘膦企业开足马力生产,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价格节节高攀:从2006年底的原药3.1万元(吨价,下同)开始飙升,到2008年4月份达到顶峰,创下了10万元的天价,国内草甘膦企业迎来了“暴利时代”。可惜好景不长,从5月份起,草甘膦价格开始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农药市场进入下行通道,草甘膦更是一路领跌,价格以平均每月下跌1万元以上的速度迅速回落,目前已跌到2.6万元左右,已经低于多数企业的成本线,企业生产面临亏损。与此同时,市场需求也极度疲软,来自国际市场的订单寥寥无几。
点评:
草甘膦市场大起大落,除了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关外。主要原因还在于,国内草甘膦企业的盲目扩张和过度竞争。近年来,由于草甘膦价格一路走高,国内出现了一种非理性的投资过热现象,不仅老厂抢上新的生产线,稍有实力的非草甘膦生产企业也纷纷涉足,甚至连一些原来非化工领域的企业和个人也开始投资生产草甘膦,结果必然使行业进行新一轮洗牌。只不过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洗牌的进程。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经形成了约90万吨的草甘膦原药年生产能力,而我国就拥有将近60万吨,但目前全球每年的市场需求仅50万吨左右,即使今后逐年有所增长,也远远达不到产能增长的速度。全球草甘膦已经严重过剩,一个微利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