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20年的产业化发展,我国已成为全世界阿维菌素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不论是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产品应用范围,还是生产工艺水平、产品质量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阿维菌素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杀虫杀螨剂品种。然而在经历了2007年、2008年井喷式的增长后,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阿维菌素销售价格迅速下滑,原药价格从高峰时的1900万元/吨降至如今的500万元/吨。阿维菌素作为我国已实现规模生产的最大农用抗生素品种,整个行业面临极大挑战。
产能过剩竞争日益激烈
“以前阿维菌素的价格很高,用量相对较低,而高毒农药退出市场让阿维菌素在水稻市场上得以广泛应用,并且取得良好效果。”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叔宝表示,“虽然阿维菌素的需求量在增加,但产能增加的速度远远大于需求增加的速度,产能过剩成了必然的结果,价格也就逐渐降低。”
从阿维菌素的主要施用作物来看,近几年来我国水稻的害虫并不严重。水稻的害虫主要是一些迁飞性害虫,如飞虱等,一般都是随着东南亚的台风过来,但这几年台风不多。另外,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农民提前做好防护工作,使害虫暴发量减少,这也在客观上减少了阿维菌素的用量。
另据孙叔宝透露,跨国公司如杜邦、拜耳等推出了一些农药新品种,其防护时效更长、效果更好。这些品种的问世也大大地挤压了阿维菌素的市场。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漠
农用抗生素的毒性、抗性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有的品种比较长,有的品种则要短些。多年以来,我国农民的用药习惯是要求速效,喷洒完农药就希望立刻见到效果,如果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会加大浓度,这样就导致害虫的抗药性迅速增强。
孙叔宝指出,目前,阿维菌素的价格较低,农民在使用过程中更倾向于加大剂量,这样就增加了害虫的抗药性。有统计数据显示,阿维菌素在使用过程中的抗药性增加了17~199倍。阿维菌素的滥用,已人为地大大缩短了其生命周期。
而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看,虽然我国不是阿维菌素的原创国,但引进后经过修饰、改造,还是有很多新专利。然而,人们在观念上不重视专利保护,技术被盗用后不必承担法律责任,甚至无须接受道德批判,使很多非法企业能够无证生产,扰乱市场公平竞争,导致销售价格迅速下滑,危及合法企业利益。
协作组促行业健康发展
孙叔宝介绍说,为遏制行业低水平无序竞争,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使行业健康发展,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日前成立了阿维菌素协作组。协会希望通过协作组这种形式来共同探讨发展策略,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摸索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在协作组范围内推广。
“提高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借助政府的监管力度来控制阿维菌素的产能,防止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进一步恶化,避免恶性竞争,是协作组的重要职能。”孙叔宝表示,“目前阿维菌素的统计数据有虚高的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将原药与制剂的量进行了重复计算,对不同浓度的制剂没有折百后再作统计,还有一部分是把主营农药生产的企业中不属于农药产品的产量也计算进来。”
为获得更为准确的统计数据,协作组要在行业内部将企业的生产统计做起来。每个月出一个报表,上报企业每月的产销存情况,收集上来的数据汇总之后再反馈回企业,让企业避免盲目生产。
另外,为更好地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协作组内部还会成立专业的技术组织,如环保技术组织,致力于“三废”的处理、菌丝如何使用等,制作“明白纸”在农村发放,通过网络、手机报等方式向农民推广普及阿维菌素的正确使用方法,减少人为增加抗药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