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对Potash Corp公司提出390亿美元的收购初价,掀开矿业公司抢跑化肥版图的冰山一角。
这多少有点风水轮流转的感觉。
几十年前,全球知名石油企业都曾拥有化肥生产业务,但在上世纪70年代,却嫌弃利润平平而纷纷剥离。40年后,化肥企业却又成了矿业大佬们你争我夺的“香饽饽”。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必和必拓此番向Potash Corp公司发起敌意收购,就是押宝粮食价格的上涨。
今年以来,农产品市场持续“发烧”。年初至今,小麦价格上涨60%、玉米价格上涨20%、棉花价格攀升至15年来最高点。7月份,美小麦期货更创下半个世纪以来最大单月涨幅,带动玉米、水稻和豆类等农产品全线大涨。
但是,一直以来,钾肥对农业增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际消费量并未出现波澜壮阔的增长,呈现的是一个比较平稳的小幅增长态势。根据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nternational Fertilizer Industry Association,下称“IFA”)的数据,1963~1988年的25年间,平均每年钾肥的消费增长为4.66%;1993~2005年的12年,平均每年增长为3.11%。
近日,IFA公布了一份名为《2010-2014年农业发展形势与肥料展望》的报告,预测未来5年,全球钾肥需求的年增速为9%,到2014年达到3580万吨。中短期来看,只要需求端不出现大的升级变化,钾肥的全球需求量出现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全球供大于求但中国匮乏
全球钾肥资源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前苏联和中东地区,这些地区已探明储量达80多亿吨,占全球总储量的90%以上,我国探明储量占比仅为1%。钾肥是一个资源主导型行业,钾资源分布的高度集中导致了世界钾肥工业的高度集中,目前,上述四国产量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75%。
相对国际钾资源大国来说,我国钾资源比较匮乏,钾肥供需缺口很大,长期依赖于进口。我国不仅是全球钾肥市场中需求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进口国。其中,俄罗斯是我国钾肥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比重在46%左右,加拿大约为26%。
目前我国钾肥自给率在51%左右。但是,考虑到我国钾资源状况以及钾肥需求可能的增长空间,中期来看,我国钾肥依赖进口的局面仍难改变。根据无机盐工业协会的预测,未来十年,我国钾肥的供需缺口仍将保持在300万~400万吨左右。
虽然我国国内钾肥供不应求,但从全球来看,却是供大于求。全球钾盐资源也并不紧缺,现已探明的储量基础为167亿吨,可供实际开采300年以上。并且,多个国家都在加快产能扩张的步伐。IFA的调查数据表明,2010年全球约有100个钾矿项目被列入25个国家的建设计划,过去3年,仅加拿大就批复了180个钾盐开采许可证。IFA预计,2010年和2011年全球钾肥产能将增加200万吨,2012年增加840万吨,2014年增加250万吨。从供需平衡看,2012年和2014年全球钾肥市场将过剩810万吨和1000万吨。
高进口依存度下缺乏价格话语权
作为需求大国,我国对钾肥却并不拥有价格话语权。目前,国际钾肥产业正呈现出集中度越来越高的趋势,全球钾肥市场已经形成了北美和俄罗斯两个价格联盟,拥有很高的定价权。这些掌控资源的生产国思路非常明确:通过限产提高价格。200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步入衰退,化肥行情一路看跌。但国际钾肥巨头依托资源垄断优势,限产保价,当年钾肥价格依然能保持在550美元/吨的高位上。高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终端的需求。IFA统计显示,2008/2009年度国际钾肥消费量同比下降14.4%,高于氮、磷肥,主要原因就在于钾肥价格下降幅度最小,对消费产生抑制。
由于对外依存度高,钾肥的国际价格能够很顺利地传递到国内。正是在2008年,我国钾肥市场步入高价时代。根据当年达成的进口合同,氯化钾离岸价高达565美元/吨,同比上升了400美元,涨幅高达约240%。
今年1月中旬,中国谈判小组与BPC(白俄罗斯钾肥公司)签订了2010年度钾肥海运销售合同。合同量为100万吨(20%上下浮动),到岸价为350美元/吨。这一价格较国内现货价低了近17%,业内一片叫好之声。
更有媒体呼吁,铁矿石谈判应该学习借鉴钾肥谈判的成功经验。
赞美之声言犹在耳,中国钾肥市场要避免重演铁矿石的悲剧,需要重新调整战略思路。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