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肥是非常重要的农用化肥。中国的钾肥进口依赖比例较大,而加拿大也是全球主要的钾肥供应来源地。如果在全球主要供应方层面确实达成收购合并,那么可能间接会对中国市场带来一定影响。但是,对于中国的钾肥市场供需和价格情势,当前影响最大的因素并不在国际供应层面。国内钾肥进口机制和进口资源垄断,才是造成中国钾肥供求表面紧张、市场价格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全球的钾肥供应相对需求,一直是供大于求的。金融危机后,境外主要的钾肥供应商限制产量后,才缓解了价格的一路下滑。但是在金融危机前,钾肥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就曾出现了天价现象,并且大大高于进口价格上涨的幅度。这让众多农民被迫为钾肥支付了很高的成本,几乎接近(除土地外)种粮总成本的一半之多。钾肥价格在中国国内的急剧上涨,也导致全球不少分析家们高估了中国的钾肥需求情况和真实可承受价格。
中国的钾肥进口体制和市场价格矛盾,与铁矿石进口和市场价格机制有点相似。表层的价格现象往往并不是真相的全部。在钾肥领域,掌握垄断进口权和进口资源的大型进出口贸易企业,以国家代表身份谈判进口价格,掌握大部分进口额度,然后在国内市场倒卖,大幅提高价格卖给钾肥和综合肥生产企业。钾肥进口价和国内市场销售价之间,形成了巨大利润空间,同时也夸大了需求紧张度。比较而言,钾肥和铁矿石的待解问题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是同样都需要相关部门有所作为,解决进出口垄断权和体制性的资源垄断问题。
在今年国内通胀和粮价已经表现出持续上涨压力的当前,考虑到钾肥在农业生产成本中的占比,有关部门有必要针对包括钾肥在内的农资价格体制问题上,及早作为,防止出现2008年的市场极端价格情况。公共政策作为的关键,首先应该立足国内体制改良,理顺国内市场的进口机制,打破垄断,协调进口价格和国内终端市场价格。如果不去真正改良资源性进口垄断这一体制弊病,不去还原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的价格机制,仅以进口补贴政策,或者口头上取消进口审批等等来应对,那么不但不能够解决既有的市场供需和价格矛盾,还会因为新增的行政权力而增加腐败的空间。
对于粮价的上升势头,应该明确其上涨趋势的合理性。政策决策部门在宏观调控中,如果要追求稳定粮价的目标,就应该从化解粮价上涨的动因和降低种植成本入手。除了土地的相对成本外,化肥可以说是目前农民粮食种植中,占比最大的成本项目。钾肥又是各种化肥中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但钾肥的价格机制没有理顺,其对粮食成本上涨的助推力不宜轻视。如果政府能够重新重视进口垄断体制的问题,尽早让公共政策对钾肥进口有所作为,将能缓解接下来的粮价上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