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近日联合下发一份关于种子限价通知,引发了业内人士的质疑和争议。国内某种业公司的一位老总表示,种子限价不仅不会帮助农民,反而会给中国农业发展造成重大“内伤”;但也有学者认可限价的做法。
种业公司老总的观点是:
首先,种业定价机制不合理。中国种业定价的基本原则与大多数“中国制造”的行业一样,即“成本核算法”。“成本核算法”是考虑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消耗、劳动力的投入及其他直接生产成本的支出,再加上行业公认的“毛利率”,最后形成了最终定价。这种定价没有考虑研发费用、环境成本、效率提升和技术服务的内容。
其次,农业生产支出分别是化肥、劳动力、灌溉、农机、种子和农药。种子成本所占比重很低,其价格对比其增产的贡献率最低,根本没有限制的理由。
第三,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看重的是投入产出比,而不是价格。这就是番茄种子卖到每公斤32万美元仍有农户愿买的原因。
第四,从目前中国种业与世界种业的价格水平差异来考察,中国的定价水平远处于低价竞争的阶段,目前大田作物种子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应有的价值。
他认为,中国种业普遍创新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缺乏基本的推广和服务能力,赢利能力不强。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最高限价”,对于一个原本很弱势的产业的发展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则表示:“我觉得最高限价是对的”,公司老总“显然混淆了很多概念”。
他说,目前种子的定价机制并非没有考虑研发成本,国内很多种子公司都脱胎于科研院所或研究机构,国家对作物育种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很多种子公司都从中受益。“对于某一个乡镇来说,可能只有一两个品种表现良好,获得农户的认可。它要趁机涨价的话,农民没有任何办法。”郑风田说:“2亿多分散农户面对种子公司没有任何议价能力。”
此外,不应将大田作物种子的价格机制与蔬菜等比较,农民愿买高价蔬菜种子,是因为种菜有收益,而种粮食收益较低。把国内种子价格和国外对比显得更不靠谱。“美国是大农场,一种就是几十万公顷的面积,当然用得起高价种子。”
郑风田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实行低粮价政策,农民不能从种粮食中获得较大收益。基于这一现实,国家先后取消了农业税,并对农民进行农资补贴、良种补贴等多种补贴。但现实并不乐观。“我们经常到底下去调查,农民都抱怨说,化肥涨点、种子涨点,国家的这点补贴都涨没了。”郑风田说。
“我们国家粮食市场还是半市场化,种子公司想搞纯粹市场化可能吗?”此外,郑风田认为,做强、做大几个种子公司并不靠谱。因为大公司必须靠大利润支撑,而作物育种周期至少得10年。大公司资金充裕后也只能到处买种子,为了追求高利润,就会高价卖给农民,最后整体抬高种子价格。
“我一直认为,中国大田作物种子的育种体系应该是公益性的育种体系,国家应该每年给大学和研究机构投入大量的经费,让他们去育种,育出种子低价卖给种子公司,种子公司繁育后低价卖给农民。”郑风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