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农药生意不太好做。于是,当有厂家声称能够为你提供利润率超过50%甚至翻番,并且保证效果“超乎想象的好”,一定会俏销的产品,经营者大都会被打动。
“这是添加了隐形成分的产品。”广州白云区的零售商李岩(化名)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他接触过很多推销这类产品的业务员。虽然这类产品并不合法,但因为“农民要的是看得见的效果”产品往往会卖得很好,他的很多同行因为利润高而就犯。
以“特效”为卖点的小包装
日前,有两个自称厂家业务员的年轻人先后到李岩门店推销两款杀虫剂产品。一款是标称“山东省招远市金虹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另一款是标称“海南江河农药化工厂”的“25%灭幼脲”。从包装上标称的成分看,这两款产品都是市面上很普通的杀虫剂。为了让李岩动心,业务员居然明说该两种产品添加了特殊的“助剂”——含有进口杀虫剂的成分,药效绝对可以和进口杀虫剂相比。并且,这种包装规格的产品,每瓶价格分别是5-7元和20元——这是同类产品的2倍以上,利润自然翻番。
有业内人士说,现在的假农药并不比以前少,但偷减含量等造假方式比较少了,因为“农户使用后,很容易发现问题。”相对而言,添加隐形成分由于效果能保证,已逐渐成为目前农药造假的常见手段。
不过,一家知名农药企业的华南区经理钟晓鲁(化名)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任何造假方式都会有蛛丝马迹可查,虽然添加隐形成分的行为很隐蔽,但也有简易的办法识别这些违法产品的大概范围:
1、超出产品应有性能的宣传。如在产品介绍推广中暗示或者直接表明含有一些特效成分,并且外包装注明的防治对象往往都超出了农业部批准登记的范围,如原本该药登记防治蔬菜小菜蛾等单个虫害,但在包装等宣称可以防治水稻、柑桔、蔬菜等多种虫害,属于超范围宣传。
2、一般较多见于包装标称BT(苏云金杆菌)、苦参碱、芽孢杆菌、各种昆虫病毒等生物杀虫剂产品,以及甲维盐、阿维菌素、毒死蜱、三唑磷等常规产品。如果按标称含量检测,这类产品或许不会少含量,但加隐形成分,可以在效果和价格上拉开与同类产品的距离。
3、违法产品通常是规格在5毫升至100毫升的乳油或者悬浮剂等液态小包装产品,其中以10毫升、20毫升规格居多。或者是采用“买一赠一”的“鸳鸯包”的产品销售形式。
4、涉嫌违法产品的实际销售价格折合成同类产品或者相同包装标称的含量计算(有效成分和含量相同),价格往往高出一倍以上。
“其实大多是小包装的产品。”钟晓鲁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虽然这类产品利润空间很高,但在价格上的数值差距并不引人注意,“例如20毫升的1.8%阿维菌素,普遍零售价2-3元,如果加了康宽、锐劲特等隐形成分,摇身一变成为“特效产品”,零售价格立马变成4-7元,但农户普遍容易接受,行外人一般也不会怀疑。”
杀虫剂产品是“重灾区”
南方农村报记者发现,在农药中添加隐形成分多见于杀虫剂产品,而杀菌剂、除草剂等则很少有这类违法行为。钟晓鲁介绍,因为在杀虫剂中加入一些高效的隐形成分,很容易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一般容易预见和控制可能产生的后果。
“杀菌剂则不同。”钟晓鲁说,在杀菌剂中添加隐形成分往往是“明珠暗投”白费劲。对于大部分病害,主要以预防为主,一些预防性的杀菌剂百菌清、福美双、代森锰锌等,一般都在病害发生前使用,加入同类隐形成分,效果往往难以体现出来。况且,在杀菌剂产品再加入杀菌剂,其中的化合物之间甚至会发生化学反应,反而会影响药品本身的稳定性。而且多种杀菌剂同时使用,很容易产生药害。至于除草剂和植物激素类等产品中添加隐形成分,有可能连作物一起杀死。
杜邦公司的打假人员介绍,有可能针对以下病害添加隐形成分:
水稻上的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等,常规的的防治药剂主要有阿维菌素、甲维盐、毒死蜱、三唑磷等,但现在害虫对这些农药的抗性已经很大,一些不法厂家往往会在其中添加氯氰菊酯、锐劲特、康宽(氯虫苯甲酰胺)等。
果树上主要是螨类为害严重,一般会在常规的哒螨灵、三氯杀螨醇等杀螨剂中加入螨危(螺螨酯)、唑螨酯、锐劲特等
蔬菜上主要虫害是小菜蛾、甜菜夜蛾、跳甲、蓟马等,一般会在常规的药剂阿维菌素、灭幼脲中添加除尽(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锐劲特等。
甘蔗等产区防治地下害虫,往往会在毒死蜱、丁硫克百威等药剂中添加特丁硫磷、甲拌磷等。
钟晓鲁总结,被添加的产品往往具有知名度高、吨价比较高、多为专利产品的特点。添加这类成分能够达到提高“身价”的效果。李岩所接触的那两款产品,即添加了杜邦公司的康宽(氯虫苯甲酰胺)成分。“现在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钟晓鲁说,长期添加隐形成分的行为在生产上已经导致了抗药性的快速增加,很多农药厂现有农药登记证上的成分由于产生抗药性,面临被淘汰,于是转而添加隐形成分,“这又会导致抗药性进一步提高,最终造成农药使用剂量增加,提高用药成本,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隐患。”
跨区域执法难以实现监管
广州市农业环境与植保总站执法监督部副部长陈采平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在农药中任意添加其他农药成分,不但严重违法,也严重干扰了农业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每当发生重大病虫害时,农业部门根据各监测网点的监测数据、分析灾情和发生特点,制定出行动策略和技术措施。随意添加隐形成分,完全打乱了防控策略和部署,既造成浪费,还会引发诸如抗性、生态安全等许多不良后果。
据了解,从2010年农业部公布的农药抽查质量不合格产品名单中发现,添加甲拌磷、锐劲特等高毒禁用农药作为隐形成分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业者透露,添加隐形成分的成本仅仅增加5%-10%,利润却可以成倍的增加,使众多厂家趋之若鹜。据南方农村报记者了解,不少业内知名企业,如上海悦联化工有限公司、广西易多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也涉嫌卷入其中。农业部去年曾发文,自2011年起,凡是添加隐形成分的产品,一律按照假药处理,除最低罚款5万元和收回相关证件以外,直接企业责任人10年内不得再进入农药行业。然而,一些业内人士却并不以为然,比起偷减含量等违法行为,添加隐形成分的危害性似乎并不太。在一些行业论坛,不少网友也表示,只要不是添加高毒农药就行。
难以监控也是一个问题。造假企业往往将违法产品销往外地,而现有的基层执法由于属地原则,即使在本地市场查到了违法产品,也很难抓到源头。据杜邦公司透露,去年在市场上查获的100多家涉嫌违法添加氯虫苯甲酰胺作为杀虫剂隐形成分的大部分农药企业,都一概“沉默”,不愿意配合调查,由销售商出面受罚。仅有桂林集琦生化有限公司、湖南莱德生物公司、湖北楚强生物科技公司、济南中科公司、青岛海纳生物科技公司因案值大(超过2万元,可移交公安调查)等原因被迫到案接受调查和处理。另外,青岛海纳生物科技公司在广西被当场查获“氟铃脲·毒死蜱”(农药登记证号PD20090780,商品名:绝代)、“灭幼脲·阿维”(农药登记证号PD20090766,商品名:赞扬)2个违法农药产品400多公斤,这两款产品竟然不含有任何批准的活性登记成分,分别以含量7.9%和8.6%的氯虫苯甲酰胺直接作为隐形成分,该企业派出的律师到案之后,虽然确认产品系本企业生产,但却以“没有氯虫苯甲酰胺的检查标准”为由拒绝承认非法添加,此案至今没有明确的处理结果。近日,南方农村报记者致电该公司销售总监魏纪刚,对方表示对此尚不知情,并匆匆挂断电话。
陈采平介绍,去年广州白云区的农业执法人员在白云区查处了江西一家农药企业3个添加隐形成分的产品。该企业也承认被查产品为其生产,但执法部门除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处罚经营者后,对于企业的追究,执法部门只能发函到生产企业所在地的农业执法部门,“对方表示会协查造假企业,但对方没有义务告知调查结果,我们也没有权限去跨区域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