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钾肥价格国际谈判敲定今年下半年中国进口钾肥新到岸价为470美元/吨。这一价格与上半年的400美元相比涨幅达到17.5%。而2009年底这一价格是350美元。我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商品中,铁矿石、钾肥均采取个别大厂商或协会主导整个行业联合进口谈判的模式,也都面临着年年大幅涨价的局面。
对此,媒体几年来反复出现两种声音。一种认为联合进口谈判机制没有起到作用,甚至会有负面影响。比如,会放大下游的需求信息,或主导谈判的国内厂商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迎合外商,反令价格走高。另一种声音是觉得国际贸易中怎么老是外国人持续涨价、中国人吃亏,太不公平了,这是针对中国的阴谋。
从理论上讲,进口资质管理、联合谈判确定有助于增加买方力量,扳回一点议价权。如果放开进口、个别谈判,不要说老外提价,中国人自己都会疯狂囤货,把价格炒上天。问题的关键在于,主要进口商、谈判主导厂商与国内相关行业企业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对于数量众多、未能直接参与谈判的企业来说,代表它们谈判的要么是竞争对手,故意留下大量的长协供应缺口,逼迫中小企业到现货市场高价购买;要么就是进口资源的内地垄断供应商,已在海外上市,外国矿企是它的参股股东,且拥有大量库存(降价会有跌价损失,涨价则会有额外利润),本身就不值得信任。
在笔者看来,解决这一困境可以有如下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放开进口,个别谈判,让市场自由决定价格。今年因为进口秩序混乱、囤货炒作而价格暴涨,明后年就可能因为供给大量增长、下游需求减少、库存消化而降价,慢慢走向新的市场均衡。不追求“中国价格”,而是接受国际定价,一如石油、粮食。铁矿石进口谈判原本是由个别厂商主导,后来协会接手,情况并没有好转。因为一些企业根本不听协会的招呼,联合谈判的权威、约束力都相当有限。
第二种思路是改进目前的联合谈判机制。假设未来由化肥协会替代中化公司进行钾肥谈判,价格涨得更快也不是没有可能。中化虽然有存货,但它也担心价格上涨导致销量下降,进而影响利润。与铁矿石不太一样,农民会自发地减少钾肥使用量。目前可以考虑的改进措施是,政府或协会指定一两家公司主导谈判、集中进口,或者实行淡季收储,同时通过反垄断法、进口成本加价幅度管制来约束它们。经审计,如果这一两家公司的销售毛利率远超合理水平,就取消其进口资质。换言之,拥有进口及收储特权、市占率达到垄断或寡头标准的公司得付出接受成本加价监管的代价。
当然,最根本的一点是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中国定价优惠”。在国际资源[0.65 -1.52%]产品近几年来持续涨价的大背景下,国人有必要保持冷静、理性,别患上“受迫害幻想症”。如果国际上的铁矿石、钾肥是100元/吨,为什么中国人就得买在95元?没错,中国整体需求大、进口额高,但这是无数企业分散需求的集合结果。强行把这些需求整合起来,反而是一种垄断。政府所需要做的是,密切关注国际资源巨头。看它们有没有垄断嫌疑,有没有通过合谋操纵市场价格。若有,就起诉它们。若没有,就接受国际价格,企业、消费者自然会想办法应对,或限产提价、破产并购,或减少消费、寻找替代品,不需要代价昂贵、效果不明的行政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