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2012年上半年度进口钾肥价格的国际谈判正待启动。作为粮食及经济作物生产所必须的重要元素,钾盐(肥)资源在历经2010年必和必拓对全球最大钾盐厂商Potash.Corp发动的收购后,成为关注热点。
而作为一个缺钾的国度,中国的钾盐生产,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从无到有”,至确立推进国产、进口、境外三渠道的布局,目前现状如何?国际资本之手的介入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中方又该如何应对这个行业从严重依赖进口,到全球产能可能过剩的新状况?
12月28日,记者就此采访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行业分会会长李刚。
进口仍占国内供应40%
“希望通过国产、境外和进口三部分之间的互相支撑和有机组合,建立起中国自己的‘进退自如’的‘钾肥帝国’。”
记者:钾盐(肥)分会预计2012年的市场情况基本走势如何?
李刚:2012年会是一个稳健的增长年,但总的格局将是理性的而且产需平衡。全年的钾肥总供应量预计达1298万吨左右,需求量则预计将维持在比2011年略高的水平。其中国产产量将增长到650万吨左右,创历史最高,此外,排除非常不确定因素外,氯化钾的出厂价一般情况下会维持在合理的水平。
记者:钾盐行业正在按照自产、进口、境外三部分有机组合的战略设想进行布局,现状如何?
李刚:截至2010年底,我国国内可溶性钾资源储量为9.3亿吨。境外方面,我国在老挝、刚果(布)、加拿大萨省等拥有的钾石盐和光卤石资源量约有200亿吨,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探明的氯化钾资源量约103亿吨。以上三个国家内,就约有15个中国项目在运营中。从国家的层面考虑,我国需要钾资源的战略储备。
我们希望通过国产、境外和进口三部分之间的互相支撑和有机组合,建立起中国自己的“进退自如”的“钾肥帝国”。
记者:但供应安全来说,国产的部分始终是国内从业者最希望突破的。比如在最近的年会上,钾盐(肥)分会就倡议启动“钾肥自主保障计划”,能否阐述一下核心内容?
李刚:这个保障计划,针对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现有可溶性钾资源和我国实际每年的钾肥需求量,从长远可持续的角度,确定可溶性钾资源的钾肥科学产能规模;其它还包括启动非水溶性钾资源产业化推广、扩大海水钾资源的利用、加大对已有境外钾资源及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从国家层面有意识地支持“拿来”国外钾资源以进行战略储备等等。
记者:您认为对钾肥的进口依赖会否长期存在?
李刚:国产钾目前产能水平,已超过700万吨实物的水平,在“十二五”末国内产能将超过950万吨。国产钾在国内供应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所以,虽然进口钾肥的供应比重已由2007年前的70%的比例下降到了50%左右的水平,但作为国内钾肥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口仍将保持国内供应40%左右的份额。
另外,进口受价格因素的影响很大。2008年起进口呈现大幅下滑,2009年当年未签新的年度进口合同,只有2008年截转合同和边贸钾肥进口,在2010年国际钾肥价格回归理性水平后,中国钾肥进口才呈现恢复趋势。
做好应对过剩、金融化的准备
“无论怎样,相信中方的谈判队伍一定能为国内争取到最低价格。”
记者:和往年一样,2011年钾肥国际大合同的谈判再度推迟,目前这种推迟对于中方来说是否有利?
李刚:不是这样说的。比如2011年的谈判就在1月份结束,并没有多少推迟。具体谈判时间,都是根据每一年的国内外形势来确定的。无论怎样,我们相信中方的谈判队伍一定是本着为国内争取最低价格的初衷。
记者:2010年必和必拓对加钾发动的收购,让钾盐行业备受关注,也揭开了金融资本触手伸向这一行业的态势。请问您如何理解钾盐业的“金融化”?
李刚:和其它大宗商品一样,钾资源也开始呈现出一种金融化的趋势,这与钾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均,以及资本市场的介入演变都有关。
我们注意到并认同,钾盐行业除了供应集中垄断之外,在受到国际资本市场关注后,金融化趋势开始显现的判断。
记者:IFA(国际肥料工业协会)估计,未来五年全球钾肥产能和需求将出现严重过剩,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如果认同,中方应该怎样应对?
李刚:IFA预测,在2010至2015年间,全球钾盐需求总计将增长20%;预计2015年肥料钾肥和化工钾盐需求总量将达5873万吨,其中作为肥料需求的钾肥将从2010年的4318万吨增至2015年的5175万吨。
全球钾肥产能则将由2010年6778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9460万吨。增长的2683万吨将主要来自于加拿大和俄罗斯。
对中国来说,如何“有技术含量、有智慧”地利用好国际钾肥的过剩产能、应对商品金融化的潜在风险,是我们全体钾盐钾肥人要做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