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农业部门探讨的问题。春耕季节恰逢两会召开,作为黑龙江土肥管理站的研究员,我向两会提个建议,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对于施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的企业或农户进行补贴,运用“地补”的方式来推广低碳环保肥。
黑龙江耕地播种面积两亿多亩,但中低产田比例大。占耕地2/3的中低产田仅产出了276亿千克的粮食,不足总产量的一半。随着化学肥料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每亩施用有机肥不足100千克,80%的耕地基本上不施农家肥,使得土壤肥力下降。加上农民长期使用小四轮拖拉机在田间多次作业,使土壤形成坚硬的犁底层,耕层随之变薄(大都在12厘米左右),降低了土壤蓄水、保水、供水、供肥和通气的能力。此外,一些化肥、农药(其中80%以上为除草剂)和农膜等物质部分残留于土壤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对土壤结构和环境造成了危害,也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而施用精制有机肥和农家肥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我建议首先对生产应用精制有机肥(农家肥)的企业(农户)实行补贴。根据我的工作经验,我建议补贴精制有机肥300元/吨,补贴对象为有机肥生产企业;施用普通农家肥的可以补贴40元/立方米,补贴对象为施用农家肥的农民或耕地经营者。
其次是对推广应用大豆根瘤菌剂的农户实行补贴。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面积较广,使用根瘤菌剂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大豆生长期中的自身固氮能力,从而减少氮肥用量。根据实践经验,我建议每亩补贴5元,补贴对象为使用根瘤菌的农民或耕地经营者。
再次是建议黑龙江地区通过大项目改良盐碱地,利用“移土和客土”改良低产田。据测算,未来10年,黑龙江可以通过土地整理项目改造泥炭地100万亩,通过土地整理可采出泥炭5亿立方米,可改良松嫩平原500万亩的盐碱耕地,使1000万亩低产田变为高产稳产田,每年可新增粮食产能11亿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