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化肥市场 > 正文

新型肥料的春天还会远吗?


农资网 2012年2月28日 11:54 【
  今年的“一号文件”锁定农业科技,其中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等作为基本要求。在此背景下,许多业内人士认为,高科技的新型肥料将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那么,什么是新型肥料?其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又将如何解决呢?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现状:份额不大,意义不小
  
  北京市土肥站的专家告诉记者,新型肥料一般指具有一定肥料功能和一定增产作用,由肥料生产企业研制生产,符合行业或企业标准,含有机、无机、微生物菌剂或兼有上述成分,经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加工处理的新品种肥料。
  
  从理论上讲,新型肥料在以下几方面有别于常规肥料:一是功能拓展或功效提高,除了提供养分作用以外,还具有保水、抗寒、抗旱、防病等其他功能。如保水肥料属于此类,采用包衣技术、添加抑制剂等方式生产的肥料也可归于此类。二是肥料的形态出现了新变化,通过形态的变化,改善肥料的使用效能。除固体肥料外,根据不同使用目的也可生产液体肥料、气体肥料、膏状肥料等。三是应用了新型材料,包括肥料原料、添加剂、助剂等。这可以使肥料品种多样化,效能稳定化、易用化、高效化。四是施用方式的转变或更新。这包括针对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等特殊条件下的施肥特点而专门研制的肥料,如冲施肥、叶面肥等。五是间接提供植物养分,如某些微生物菌剂等。
  
  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处长高祥照则认为,顺应农业生产新形势需求带来的肥料品种、剂型和配合方式的变化,都可称之为新型肥料。农业部在对肥料进行登记管理时,对新型肥料有一个定义,那就是除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肥料,以及已有国家目录和国家标准的复混肥外,其他肥料都是新型肥料,包括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土壤调理剂、保水剂、缓控释肥等。
  
  至于新型肥料出现的原因,多位业内人士都认为是常规肥料出现了使用瓶颈。据了解,化肥历来是农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高达40%。但是,长期以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也给耕地质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土壤承受力下降对肥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肥料利用率低(不到30%)、肥料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等问题,也困扰着常规肥料的发展。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新型肥料应运而生。
  
  “目前常规肥料在土地中的施用超量了,使得土壤富氮、富磷、板结,酸碱度也出现了问题,最简单的例子是蚯蚓都没了。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把养分按作物和土地的需求放进土壤了,但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土地本身已经不是一个自然的状态了,完全是人工配出来的土地。这跟化肥过量施用以及我们无休止的生产而不轮耕有关。那么,土地和粮食安全怎么办?现在中国农业一是要保证18亿亩红线不许突破,二是要改变土壤的环境。要达到这两个要求,只能减少施肥总量,但在施肥总量下降的情况下,作物如没有足够的养分,又不能产出足够的粮食。因此,在减少总用量的同时要增加肥料的吸收率。这是两个逆向的过程,也是我们现在的目标。怎么实现呢?靠新型肥料。”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农化服务办公室副主任、东方化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光告诉记者。
  
  据了解,新型肥料可以有效改善传统肥料利用率低、过量施用等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正确施用可提高肥料利用率,达到增效增产、减量降污的目的,是发展高效、绿色、可持续农业的必然要求。有需求必然就有发展,缓控释肥近几年在我国的大发展就是新型肥料发展的一个侧面。
  
  据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我国从事缓控释肥研究的科研机构有30余家,从事产业化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单位有70余家,已成功将缓控释肥产品应用到大田作物上,并销售到许多发达国家。2007~2009年,我国缓控释肥年均增长率超过60%,远远高于普通化肥(3%~4%)和复合肥(7%~8%)。如今,关注缓控释肥料技术的企业已不仅局限于复合肥企业,上游的氮肥企业也开始对此表现出强烈关注。据保守估计,今后5~10年缓控释肥的年均增长率仍会保持在30%左右。不过,由于整体市场份额还很小,我国缓控释肥总产量约占我国化肥实物总产量1.5亿吨的0.7%,约占全国复合肥实物总产量5000万吨的2%。
  
  问题:标准缺失,鱼龙混杂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我国新型肥料产业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在中国,新型肥料的发展应该从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大家都在做。但现在的问题就是概念比较混乱,此外市场也比较乱,发展亟待规范。具体从概念上来说,有的新型肥料产品没有标准;有的虽建立了标准,但也没有人来进行监督管理。从市场来说,有的打着新型肥料的招牌在卖肥,但根本就不是新型肥料;有的虽然属于新型肥料的范畴,但肥效也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好。总的来说,新型肥料发展了这么多年,比例相对还是很小。”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曹一平如是说。
  
  曹一平告诉记者,现在市面上宣传较多的一种新型肥料叫水溶肥,但业内很多人不太认可。因为化学肥料有90%都是水溶性肥料,比如氮肥100%是水溶的;钾肥产品中,硫酸钾氯化钾100%是水溶的;磷肥产品中,也只有少数产品如钙镁磷肥不是水溶的。因此,把水溶肥说成是新型肥料并不合适,这等于是把旧东西炒成新的,是混淆概念。如果把水溶肥说成是新型肥料,本来每吨价格5000元,一下子可能就卖到8000元,农民肯定用不起,也白白增加了那么多成本。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化肥处处长李志坚也表示,目前国内新型肥料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成本问题。由于技术含量高,新型肥料的生产成本普遍较高,不利于产业化。二是环境问题。新型肥料中缓控释肥的包膜材料是高分子材料,在土壤中大多不能完全降解,尽管包膜的数量并不大,但仍可能会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宣传不实也是一个问题。真正的新型肥料有着环保、节能、提高利用率、多功能等一系列优点。但目前部分企业过分夸大新型肥料的功效,他们产品的真正效果能否达到宣传效果还存在疑问。”李志坚说。
  
  “新型肥料的概念已经提出来好几年了,而且也出现了很多种类。目前该产业已经到了蓬勃发展和鱼龙混杂的阶段了。谁都知道,这时候你如果不拿出概念来炒作,肥料就卖不动。”李光无奈地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我国还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新型肥料技术规范和项目建设指南,在原料利用、工业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等方面也没有具体的规范和标准。这成为影响国内新型肥料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缓控释肥、商品有机肥等新型肥料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虽已陆续实施,但从已颁布的标准来看,这些标准往往只代表不同生产工艺的产品,且随着新型肥料种类的不断发展,标准的制定、修订问题也日益凸显。此外,我国新型肥料加工技术的研究相对滞后,肥料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也相对落后,自主创新的设备较少,多为仿制或改进的国外产品。不少新型肥料产品也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技术还不够稳定、成熟。
  
  曹一平也表示,近10年来,缓控释新型肥料在我国进入快速发展期,不仅产量大幅度增长,且品种、质量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国内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缓控释肥的发展潜力,以山东金正大集团为代表的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已经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得到世界发达国家化肥同行和市场的认可。但是,与产品快速发展极不适应的是,目前我国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市场。
  
  对策:鼓励为主,规范发展
  
  “新型肥料对于促进肥料行业的发展,引导肥料产品的进步,推进肥料行业进一步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有着重要意义。新东西出现问题很正常,总泼冷水不利于产业进步,所以目前应以鼓励为主。”高祥照强调。据他介绍,现在国家对新型肥料的研究和技术体系建设都给予了支持。比如,农业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就提到加快新型肥料的研究。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创新项目,好多也都在支持新型肥料,且支持力度很大。“从农业部的角度,如果企业有什么新产品,我们就帮他们搞试验示范推广。其实每年找我们做推广的企业很多,今年我们更要做好这件事。”高祥照说。
  
  不过,高祥照也表示,虽然国家从研发、生产、推广应用上都有相关的支持政策,但支持力度跟现实需要还有距离。因此,未来希望国家能够加大扶持新型肥料的力度。而且,一些新发展起来的施肥模式如水肥一体化、膜覆盖、全膜覆盖对肥料的新需求,以及旱作农业的发展对肥料的需求等,还需要加强相关研究,也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他特别强调,希望今后一方面相关生产企业能对新型肥料进行正确的宣传;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能端正态度,从支持、鼓励的角度出发,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新型肥料,使其健康发展。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企业也呼吁,国家对于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应从政策上给予财政补贴,以公益性行业专项、施肥补贴、生态补偿等形式给予多方支持。比如,我国目前每年投巨资用于太湖、巢湖、长江、黄河流域的水源污染治理,如果国家能拿出部分资金用于补贴农民购买新型肥料,就可从源头上解决资源消耗问题和过度施肥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曹一平认为,新型肥料在我国发展这么多年还是数量不多,而且市场混乱。因此,这个产业要整顿、要规范、要创新,必须在科学的概念指导下,踏踏实实地发展,相关媒体也要引导企业扎扎实实地把肥料质量搞上去。
  
  “从我们农化服务办公室的角度,既要定出方向性的东西,也要一步一步做。目前我们想做农化服务研发中心或国家级研发中心,由这些中心来出新型化肥配方,比如某些微生物菌剂。这样,企业按配方做出来的产品一定是符合未来发展规律的、真正对农民有益的,跟炒概念就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了。”李光说。
(作者:郁红     责任编辑:YanBO)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