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化肥市场 > 正文

钾肥罗生门


农资网 2012年4月28日 15:47 【
关键词:钾肥

2012年3月初,国际钾肥价格谈判再次陷入胶着。在这之前,钾肥供需各国已经因为钾肥价格是否大幅上行发生分歧,并把惯例每年12月启动的谈判推至今年3月,但这依旧无助谈判的顺利进行

  | 文 • 本刊特约记者 覃乾

  一方面要面对城镇化带来的土地减少和置换,另一方面要面对化肥价格的连年上涨,中国的粮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直以来,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

  2011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当年的粮食产量数据。数字显示,201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了11424亿斤,这也意味着,中国2011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424公斤,达到民国以来的历史高点。可是,这样的数据并未让业界为之欣喜。“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开展,中国粮食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或许明年或者后年,将有难以预见的坏情况暴露出来。”一位农业专家忧虑的告诉记者。总的来看,中国粮食问题未来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的情况——耕地红线与钾肥价格。

  耕地红线,是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的最低值。它是一个具有低限含义的数字,现行中国耕地红线是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39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仅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201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18亿亩耕地红线要坚决保护,绝对不能突破,哪个突破就拿他是问。”可这并不能阻止中国耕地的逐年下降,就如难以抑制化肥价格在逐渐上行。而与耕地红线下降相比,化肥价格上涨对中国粮食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加直接。

  一般来说,氮、磷、钾被称为化肥的三种肥效元素。其中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对茎叶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有重要作用,是与产量最密切的营养元素;磷是形成细胞核蛋白、卵磷脂等不可缺少的元素,促进花芽分化,提早成熟,提高果实品质;钾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促进作物体内淀粉和糖的形成,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还能提高作物对氮的吸收利用。这三种元素肥效元素中,中国对钾肥资源的控制最弱,其价格上升的也最迅猛。

  2011年年底,BPC(Uralkali公司和Belaruskali组建的营销机构)与印度签署了2012年第一季度的合同,合同价格为530美元/吨,此后不久,BP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司元功放出口风,BPC对中国的报价肯定不能低于印度。几年间,中国钾肥进口价格从2007年的242美元,到2010年的350美元,再到2011年的470美元,一路飙升,而在此时,其他两种元素的主要合成化肥价格却平稳的多。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与前两种资源不同,钾肥资源在中国储量十分有限。”国际化肥协会前任主席武四海告诉记者。根据相关资料,全球钾矿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南美、中东和亚洲的泰国等国家。其中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四国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92%。与此对应,世界五大钾肥生产商(加拿大Potashcorp,美国Mosaic,白俄罗斯Belaruskali,德国Kali& Saiz,俄罗斯OAO Uralkali)的氯化钾产能占全球的65%,出口量占全球的80%以上。

  “资源集中似乎是可以解释钾肥价格上涨的原因,但深入观察你就会发现,这里面有着更为关键的因素在决定着这一资源的走向。”

  定价权的罗生门

  资源集中就可以控制商品价格吗?这个问题答案在中国显而易见。2010年年中,时任商务部办公厅主任兼商务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姚坚曾对记者惨言道:“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商务部是中国出口贸易的主管部门,承担着制订和实施我国国内外经济贸易政策、推进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职责,但在争夺定价权方面,也是一筹莫展。

  “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这句话已经不再是一句调侃。对此,义乌的一位私营业主王海宁有着这样的评价:“中国定价权崩溃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没有共同进退的思维,甭管是什么商品,总有人敢于报更低的价格。” 这句话得到了众多商业人士的认同。

  虽然定价权在最近两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定价权却并非是一个严谨的经济学概念。福布斯公司的投资百科(INVESTOPEDIA)对定价权(pricing power)的解释是:与需求价格弹性有关的一个经济名词,反映了价格变化对需求的影响。 如果一个公司没有定价权,那么其产品价格提高将会减少人们对产品的需求。简而言之,定价权是经济主体拥有单方面制定价格的权力,并且提高价格不会减少需求;而另外的经济主体只是该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在某种产品上没有定价权,主要是指被动接受国际价格的现象。针对这一定义,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定价权的核心在于操作,让我们看看国际市场对钾肥定价权的运作路线吧。

  在2008年4月以前,温哥华钾肥离岸价格一直在100~270美元/吨间浮动,但从2008年起,钾肥价格急剧拉升,突破了400美元/吨和600美元/吨两个重要的价格关口。那么,在这几年间,都有哪些原因可以使钾肥市场风云突变呢?记者收集整理了那几年与钾肥有关的信息。

  2006年,PotashCorp通过香港证券市场,分两次耗资2.2亿美元购入中化香港控股有限公司20%的股权,中化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后改名为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化肥)是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下简称中化集团)的化肥运作平台;2007年2月,PotashCorp宣布,面向萨斯喀彻温省钾肥生产商的海外营销公司CanpotexLimited(以下简称Canpotex)和中国领先的肥料企业中化化肥已经依照双方公司间存在的2007年至2009年谅解备忘录(MOU)就2007年价格达成了一项协议。根据该协议,钾肥将在2006年价格的基础上每公吨增加5美元,过去3年里出口到中国的钾肥价格每公吨共提高了70美元;2008年4月, PotashCorp宣布,面向萨斯喀彻温省钾肥生产商的海外营销公司Canpotex和中国领先的肥料企业中化化肥已经达成了一项协议,根据该协议,2008年每吨钾肥的定价将比上年高出400美元。

  其中有一个值得玩味的插曲是,2008年4月15日,BPC同中国代表团就2008年钾肥数量以及价格达成协议,2008年合同价格较去年上涨了400美元/吨;仅隔一天,即2008年4月16日,PotashCorp发布了上面的公告,同样是价格上涨400美元/吨⋯⋯要知道,北京与萨斯卡通之间的时差为14小时。

  中化集团是新中国以来第一个负责钾肥进出口企业,这一身份一直持续到了1998年。1998年后,中国政府为了打破垄断,陆续允许了中农集团、中海化学、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华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山东鲁西化工(000830,股吧)股份有限公司、西洋集团、湖北洋丰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从事钾肥进出口业务。“但是,中国进口钾肥的权力始终把持在中化集团手中。”一位业内人士无奈的说。2006年,由商务部牵头,制定了“钾肥进口联合谈判规则”,形成了日后钾肥进口领域中极为著名的“二八分成”共识。所谓“二八分成”的主要内容是,钾肥进口联合谈判只能由中化、中农两家负责对外签约,剩下的8家企业按照需求再和中化和中农的海外子公司签约。

  而更为有意思的是,2010年10月21日,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子公司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已经与PotashCorp及另外两家钾肥生产商签署共进退协议。

  根据协议,这3家加拿大钾肥生产商将在2011年最低向中化化肥供应100万吨钾肥;2012年最低供应105万吨钾肥;2013年最低供应110万吨钾肥;或者3年间向中化化肥供应钾肥量不低于中国钾肥海外进口量33.33%的份额。同时,中化化肥还表示,公司将独家从上述3家企业购买钾肥,3家企业不会向中国任何其他企业出售有关的钾肥。

  “这样复杂的利益关系削弱了中国在钾肥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也丧失了寻找盟友的兴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说道。2008年,世界肥料协会前任主席武四海在两会上发表了《突破钾资源垄断,保护农民利益》的报告,其后不久,某家电视台制作了一期关于钾肥的电视节目,矛头直指中化集团。而相对于因利益逐渐离心的国内企业,国际钾肥巨头正在努力使自己的关系更加简单。目前,国际上主要的钾肥供应联盟为BPC和 Canpotex,这两大贸易组织合计控制着全球70%的钾肥地区间贸易。

  在谈判上,BPC先在各国合同报价上报出不同价格,使各国形成明显的差异,再用压力迫使钾肥用量较少的国家同意上调销售价格,然后再对为后期国际价格上涨而扫清道路。当然,在这之中,国际钾肥巨头会通过多种手段给钾肥价格上涨提供支持。“一方面,由于全球粮食价格高企和生物能源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使得钾肥价格仍有一定空间,另一方面,国际钾肥企业的并购与减产为钾肥价格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钾肥行业景气度仍将持续, 未来国际钾肥价格上涨可能很大。”光大证券(601788,股吧)再其一份研究报告中对钾肥巨头操作给与了肯定。

  2010年8月18日,国际矿业巨头必和必拓(BHP)对PotashCorp发出价值390亿美元的收购邀约,让世界为之震惊,虽然最后这项收购因加拿大政府干预而不了了之,但国际钾肥价格却在此后一路走高,奠定了2011年钾肥牛市的基础。此后,钾肥行业消息不断,2010年12月初,俄罗斯最大钾肥生产商OAO Uralkali宣布,同意以8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其竞争对手Silvinit钾肥公司约20%的普通股,其余通过增发新股来交换后者的剩余普通股和优先股,经过这起反向收购交易后,Silvinit成了OAO Uralkali的下属企业,合并后,OAO Uralkali产量占全球钾肥总产量的17%。2012年1月末,OAO Uralkali宣布未来将把年产量缩减8%,至1050万吨。此前,PotashCorp也曾宣布类似的削减产量计划。

  实际上,国际钾肥市场一直存在着产能过剩的现象。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钾肥产量过剩730万吨,2006年产能过剩690万吨,2007年产能过剩660万吨⋯⋯而根据上海钾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数据,未来3年,全球依旧处在钾肥产能过剩之中。2011-2015年,全球将有30多个项目建设投产,预计全球钾肥产能将从2010年的4270万吨(折纯),增长到2015年的5960万吨(折纯),全球钾肥过剩量将达到1600万吨(折纯)。

  那么,是什么给了钾肥在国际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机会?它的目的又是为什么呢?

  钾肥砝码

  虽然钾肥暴涨的幕后推手依旧想潜居幕后,但随着钾肥的不断上升,其身影不可避免的越来越清晰起来。2010年8月18日的必和必拓与中化集团对PotashCorp收购过程,让人在重重迷雾中看到了冰山一角。本文之前提过,必和必拓对PotashCorp收购报价高达390亿美元,还曾放出有430亿美元的储备消息,这样的重金,即使对必和必拓这样的业界翘楚来说,依旧是一笔巨额资金。查阅必和必拓的历年年报资料可以看出,必和必拓2008年到2010年三年利润总和依然不足以支付这次收购费用。

  相对于必和必拓在资金筹措的低调,中国集团的背后资金可为清楚地暴露在了大众面前。据相关资料显示,包括汇丰、摩根士丹利、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野村证券、厚朴投资等近10家投行曾参与过这次收购。无独有偶,2010年12月的OAO Uralkali并购Silvinit案同样暗藏着国际投机家的背影。英国《金融时报》对于钾肥并购热评价为,现在各国都开始像重视原油一样重视钾肥,将其视为战略性的大宗商品,原因就是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引用摩根士丹利一位分析师的话说:钾肥实际上就等于粮食。几十年来,全球最大的钾肥企业一直通过两大营销机构出口钾肥。这种营销卡特尔实际上是一种绕过各国相关反垄断法律的垄断组织。他们每年会与进口国秘密商定合约。为了维持较高的价格,这些钾肥卡特尔会将生产控制在与需求匹配的水平上——这与石油卡特尔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石油市场中的手法大致相同。

  这样的评价已经接近实质。“实际上,目前钾肥更像是世界粮价上涨的一颗筹码。据有关数据统计,现在全球商品投资金额已超过4000亿元,而去年全球矿业并购总额才为1490亿美元。”长期跟踪国际大宗商品交易软银期货的王志强这样告诉记者。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宿景祥也对记者说,新一轮国际农产品涨价,受益的并非是农民数量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是农产品出口多的发达国家。美国是粮食出口大国,占全球粗粮出口的45%以上,所以美国农民成了粮价上涨的最大赢家。在发展中国家或农业规模较小的发达国家,农民在生产效率上处于劣势,同时国家缺乏保护农业政策。国际粮价上涨跟这部分农民基本没有太大关系。像海地原来是大米生产大国,现在已经不产大米了,原因是通过若干年的竞争,进口米已经比自种便宜。韩国、日本如果不是靠高额补贴,农业也早就没了。同样,曾被称为“尼罗河粮仓”的埃及,现在除了长绒棉等少数农产品,粮食基本上以进口为主,自然也不会在国际农产品涨价中得到多少好处。

  实际上,在全球重要的产量国家中,美国每年对钾肥的需求是远没有中国、印度和巴西那么大,据相关统计,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我国是世界钾盐特别是钾肥消耗和进口依赖最大的国家之一,钾肥消耗量约占世界消耗总量的20%,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约80%的钾肥需要进口。另外我国钾肥产区多在新疆和青海等边远地区,这些地方交通和基础设施极为不发达,这些都限制了我国钾肥产量的增长。而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告诉记者,每年春运前后,公司都会进行钾肥抢运工作,用以保障下一年的钾肥销售。

  这或许不难解释为什么国际投机者如此热衷让钾肥更趋垄断,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国际粮价大幅上涨15%,与一年前相比飙升29%,已逼近2008年“粮食危机”时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即将卸任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曾经忧虑的告诉媒体:“国际粮价正在飙升至危险水平,并威胁到全球数千万人生计。”而从面前来看,发达国家对粮食的浪费、发展中国家人民对粮食需求的多样化、美国超宽松货币政策、国际农产品市场金融化、发展生物燃料争夺粮食资源以及极端天气事件影响全球粮食主产区收成等诸多主导粮食价格的因素正在日趋恶化。而国际粮价飙升,对于富国和穷国的影响却截然不同。在发达国家,食品开支仅占居民总开支的很少一部分,粮价上涨对他们影响很小;而在一些贫穷国家,食品开支占到居民总开支的一半以上,粮价上涨对他们伤害很深。据世行最新统计,从2010年6月以来,国际粮价飙升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多达4400万人陷入贫困。

(作者:覃乾      责任编辑:YanBO)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