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全国化肥产品质量提升示范项目现场会议在山东临沭县举行。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魏传忠等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临沭县政府和临沭县的金正大、史丹利两家化肥企业在会上做典型发言。会议对临沭县注重化肥产品质量提升的经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临沭县的肥料产业起步于1992年,一度成为全县秩序最混乱、问题最严重的产业。历届县委、县政府持续开展清理整顿活动,肥料产业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乱到治、由治到兴的过程。特别是2009年以来,该县按照“问题零容忍、服务零距离,监管全覆盖、提升全方位”的要求,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重点扶植10家龙头企业、培育100亿级企业、打造1000亿级产业),强化产品质量管理,推进产业优化整合,产业发展实现由“铺天盖地”到“顶天立地”的蜕变,迈入整体突破、跨越发展的新阶段,走出一条“集聚集约、提质提效、创新创优、领跑领先”的新路子。2011年,全县肥料产业年生产能力达13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42.6亿元,成为县域首个百亿级产业;今年1-9月份实现销售收入142.8亿元、利税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4%、21.9%。先后被授予“创建全国优质化肥生产基地先进县”、“国家火炬计划临沭复合肥产业基地”、“省优质复合(混)肥生产基地”等称号。
把握主攻方向,选准肥料产品质量提升的突破口。该县坚持质量提升与产业整合相结合,把产品质量提升的着力点转到实施综合监管、促进整体提升、提高发展质效上来,大力推行“五四三”,加快实现质量提升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即:“五个机制”推动联合整治。一是创新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全县肥料企业综合监管水平的若干意见》,明确17个重点职能部门责任,对过渡性包装产品、产品标示、证照年审等问题做出进一步界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重大事项,凝聚工作合力。二是创新企业主体责任机制。推出“一书一册一表”,组织所有企业签订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承诺书并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印发《临沭县肥料企业质量手册》和《企业产品质量责任分解表》,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质量安全意识和自我管理水平。三是创新质量全程预警机制。构建县、镇、企业“三级网络”,把预警的环节延伸到生产销售全过程、范围扩大到县内所有涉及单位、人员覆盖到从业人员和监管人员,率先试行生产装置自动控制、条码系统管理等先进模式,产品质量合格率连年稳定在96%以上。四是完善分类监管机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制定分类等级标准,实行每个企业派驻一名质量监督员、每季度召开一次行业发展分析调度会、每年在各重点企业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每家肥料企业都争取获得一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四个一”管理办法,促进分类监管动态化、常态化。五是完善执法检查机制。“不定期、大密度、高强度”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企业,按照“一次停产整顿,二次吊销生产许可证”的办法,依法关停取缔。2009年以来,全县共关停取缔7家违法生产企业和产品不达标企业,进一步净化了肥料行业生产环境。“四个一批”优化产业整合。按照“增量控制、存量优化、扶优扶强、淘汰落后”的原则,做强做精一批高端企业,改造提升一批成长型企业,兼并整合一批低产能企业,清理淘汰一批落后企业。对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纳税多、依法诚信经营的企业,在推荐贷款、供应土地、安排项目、并购企业、推介上市、贷款贴息、申报名牌、形象宣传上实行“八优先”,实行直通车式服务,扶持其做大做强。加大整合力度,不再审批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下(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下)、年上缴税金100万元以下的新上肥料项目,依法取缔制假售假、违法经营的小企业。对符合要求的新上肥料项目,须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同意,方可办理相关手续。通过推进“四个一批”,全县肥料生产企业由2009年整合前的40家减少到现在的27家,产能、利税分别提高63%和97.2%。“三项工程”提升标准联盟。一是集成创新工程。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开展集成创新,突破共性关键技术,7家骨干企业成立临沭县复混(合)肥料企业标准联盟,制定实施4项超过国家标准、达到国际标准的联盟标准,联合发布11项重大技术革新信息,实现了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创新要素的系统集成。二是对标赶超工程。鼓励联盟企业突出项目层次、工艺装备、研发能力、市场份额、企业管理、降耗增效等关键环节,对比国内外领军企业,找准差距问题、加快对标赶超,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联盟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县肥料产业总量的95%,销售收入、利税较2010年成立之初翻了近一番,两家企业成功上市,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和“主力军”。三是平台延伸工程。致力打造开放性发展平台,积极开展对内对外交流活动,成功举办新型肥料技术及新工艺推介研讨会、缓控释肥国际交流高峰论坛,承接完成临沭县肥料产业运行分析报告、高端高效发展可行报告,进一步扩大了联盟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找准着力点,把握肥料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肥料产品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降低企业发展对产能扩张的依赖,在产能饱和的前提下,多数企业要有持续的发展能力和稳健的盈利能力。为此,该县紧紧围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应用水平,推动肥料产业创新发展,逐步由产品生产者转变为行业的标准制订者、专利拥有者、品牌领先者。
一是创新驱动,凝聚发展新动力。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复合肥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集散中心,逐步形成以北京、上海、济南3个地区,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3个院校为重点的“3+3”产学研合作新格局,实现了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金正大公司牵头制定的缓释肥料国家标准已公布实施,史丹利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省级2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目前,全县肥料产品种类涵盖缓控释肥、复合肥等6大系列800多个品种;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建立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9家;共获授权专利1027件,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3项。
二是品牌强企,塑造行业新形象。把创建品牌的过程作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产品质量的过程,加大扶持指导力度,鼓励企业争创驰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在全国叫响“好肥料、临沭造”的口号,打造“品牌临沭”。从2009年起,累计投入品牌战略推进工作经费65万元,设立企业创牌奖,奖励获得市级以上品牌企业 155万元。目前,全县肥料企业累计争创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名牌7个、省著名商标10件,市长质量奖4个。
三是园区带动,打造产业新载体。在县经济开发区规划了25平方公里的化工产业园区,以现有核心企业为基础,集中打造一批“区中园”,建设市场导向、产业集聚等比较优势鲜明的生态循环型肥料产业园区。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先后投资10亿元,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七纵六横”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九通一平”,成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发动机”。今年以来,园区内实施技改项目29个,其中过亿元项目5个,金正大公司120万吨硝硫磷清洁生产、史丹利公司160万吨新型复合肥等一批大项目进展顺利,实现了从肥料向化工转型、从单一产业链向复合产业链延伸,走出一条“以园区带产业、以产业带项目、以项目促产业、以产业促园区建设”的新路子。
四是转型升级,增创企业新优势。坚持肥料产业新型化发展方向,鼓励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做好上下游产品,通过加快两化融合、错位发展和布局优化,提速产品“裂变”。金正大公司实施“向上游资源、下游渠道整合”战略,斥资59.6亿元在贵州建设磷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史丹利公司在现有7家子公司的基础上,计划用2年时间再建3个子公司,产品销售覆盖国内主要粮食产区。年内,肥料产业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60%,实缴税金过2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将达到10家,其中,过50亿元和100亿元的企业各1家。
创新体制机制,为肥料产品质量提升注入强大动力。该县一是规划引领,强化产业定位。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目标,先后制定了《临沭县复合肥产业发展振兴规划》、《关于加快实施肥料产业整合的意见》,明确提出产业发展的阶段规划、目标任务及相关部门责任,抓龙头、带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凸显产业特色和集群优势,打造全国肥料产业高地。到2015年,肥料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骨干企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产业集聚和品牌化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肥生产基地,2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新获省、市长质量奖和省名牌、著名商标12个。二是集聚合力,强化组织推动。成立肥料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工作机构,加强对肥料产业发展的组织推动、综合协调和督导考核,去年以来,先后为10家肥料企业提供土地指标900多亩,帮助8家肥料企业融资1.1亿元,有效保障了产业发展要素供应。把肥料企业列入“百企改造升级计划”重点,设立500万元过桥还贷资金、200万元技改项目贴息资金、50万元管理培训资金,实施“企业管理者、创新能力、品牌、金融授信、政府服务、配套产业、规模效益”七大升级工程,力促小企业做大、大企业做强。落实人才培训计划,在北大、北京华商管理研究院举办了3期培训班,27家肥料企业187人(次)参加培训,取得较好效果。三是科学考核,强化评价促动。将考核评价作为撬动发展、激发动力的主杠杆,制定了质量提升工作方案和进度表,实行“定目标、定进度、定职责、定奖惩”责任制,把集中整治、企业规范、堵源截流等各项任务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完成时限、标准要求,进行动态督导、考核,促进工作提速增效。同时,根据税收贡献、技术创新等情况,评选奖励“肥料产业发展突出贡献企业”、“肥料产业发展突出贡献企业家”,在给予经济奖励的同时,赋予其相应的政治待遇,充分调动了各肥料企业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