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化肥市场越发诡异难读。主要表现为:市场旺季不旺,淡季不淡;价格该涨不涨,该跌不跌;行情上蹿下跳,猴性十足。然而,透过这些市场表象就会发现,其实国内农业连续多年递增丰收,种植业对化肥的需求也是自然增长的,化肥市场之所以波诡云谲,是因为其中几股力量博弈抗衡,市场不断重新洗牌定位,改变了本该透明稳定的市场状况。
人们应当看到,各区域既有肥企巨子扩能强劲,雄霸一方;也有煤业巨头麾下肥企迅猛崛起,纵横四方;更有科技“达人”异军突起,立足一方。显然,国内化肥市场已经进入“诸侯割据”阶段,多方角力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首先,强势肥企,规模取胜。经过近几年强势博弈比拼,随着大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例如,一批传统肥企,或通过独立投资,或通过兼并重组,经营规模空前扩大,市场主导地位日益巩固与凸显。如强势表现之一是,不论是在氮肥行业,还是在磷肥行业,抑或是在复合肥行业,往往几家大企业产量之和就高达行业总产量的五成以上。这些企业举足轻重,影响力极高,有着极强的市场话语权。
其次,煤肥结合,原料充足。2005年后,特别在氮肥领域,一股新生力量搅得国内氮肥市场波涛汹涌,引发业内加快“洗牌”。这就是以煤炭大集团为控股股东的一批氮肥新锐的迅速崛起。几年以来,大煤企凭借丰富的无烟块煤资源,向各方抛出诱人的“红绣球”,此举特别受到一些生存日渐艰难的中小氮肥企业的欢迎,纷纷与之建立合作关系。目前有的大煤企麾下有数十家氮肥企业,产能多数超过了50万吨。由于这些肥企具有可靠的原料供应,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不仅足以抗衡外来竞争者,甚至还能向周边攻城掠地。
再次,科技“达人”,创新图存。对于一些东部地区缺乏原料的肥企来说,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依赖科技创新。于是,他们引进壳牌炉、德士古炉、航天炉、多喷嘴水煤浆等新技术,借此实现产业突围。尽管技术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为了摆脱对价格日渐高涨的无烟块煤的依赖。显然,烟煤、粉煤、褐煤等,价格仅为块煤的一半,而且来源充足,最终使得其制造成本在业内占优。他们凭借技术领先取优势,也能得到立足机会,而不会被挤出市场。
还要顺带一提的是,一些状如散兵游勇的中小肥企,其面临的选择有三条:一是抵御能力消亡,彻底退出市场。二是放下侥幸与幻想,主动投靠龙头企业,变身加工基地。三是因地制宜,把握优势,生产一些小品种专用肥,在市场夹缝中求得生存机会。
笔者以为,再经过一段时间博弈,各区域龙头企业行将确立,届时国内化肥市场会建立起一个可能保持多年相对稳定的构架,稳定的市场新秩序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