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关部委对于化肥行业恢复增值税征收召开意见会。有专家预测,国家相关部门将针对化肥出口,以关税调节慢慢过渡为增值税调节。对于出口关税和生产环节增值税“两税合一”的思路,得到了氮肥、磷肥行业的默许,却在钾盐行业引起轩然大波。
或许“这一信号再次表明政府简政放权、用"市场之手"调节行业发展的决心”。但是,对于起步晚、基础低以及市场化程度不同步的钾盐行业,特别是中国特殊国情使钾肥无法形成出口,“一刀切”施行增值税征收政策,对于钾盐企业将产生一连串连锁反应,产生巨大影响。
立意差异 钾肥“躺枪”
按照新财税制度,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钾肥部经理王蓓分析认为:“简单地说,就是有增值则征、无增值不征。”她告诉记者,但在实际计税过程中,商品新增价值或附加值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是很难准确计算。因此,中国采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税款抵扣办法,即根据销售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按规定的税率计算出销项税额,然后扣除取得该商品或劳务时所支付的增值税款,也就是进项税额。其差额就是增值部分应交的税额,这种计算方法体现了按增值因素计税的原则。
从2001年8月1日开始,国家对于尿素以外的氮肥、磷酸二铵以外的磷肥实行免征和返还部分增值税政策。但是,随着化肥产业的发展、新型复混肥的不断涌现,目前尿素和磷酸二铵以外的氮肥和磷肥的生产原料无法准确界定。此次恢复氮肥、磷肥的增值税统一征收,重在理顺产业,将尿素、磷酸二铵以及氮肥、磷肥置于同一个财税平台,将有利于市场管理。同时,政策的出台更兼顾了坊间所传“将氮肥、磷肥的出口关税调节过渡为增值税调节”。
有企业认为:“由于企业不缴纳增值税,对于下游工厂来说,就没有可以抵扣增值税的凭证,工厂方面就会有一些顾虑。”江苏中农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秀麟认为:“如果化肥企业可以开具增值税发票,下游企业就进行增值税抵扣,这样也就降低了下游企业的税赋。”对于出口环节,同样抵扣后的增值部分也会相对降低。
但是,钾肥一直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国情现状决定了钾肥产品更新慢、更不可能形成批量出口。但是,取消增值税优惠政策的“立意差异”,导致钾肥生产成本出现“平地起高楼”的陡增态势。原因在于钾盐产业集中了矿产开发和肥料生产的双重产品特性。青海钾盐龙头企业代表认为:“钾盐行业的特殊性,使产业上游销项难以形成,增值税的抵扣优势无法体现。”
作为国务院拉动内需十项举措中推行时间最为明确的一项,增值税转型被赋予了厚望。从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转型改革开始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相对于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对企业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款可以从当期销项税额中予以抵扣,从而使企业当期缴纳的增值税额减少,这相当于等量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入;二是由于增值税的减少引起以它作为税基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减少,这会节省企业的现金流出。
但是,有投资分析人士认为,对于矿产资源企业,其投资大、设备折旧期长,特别是投资中购入设备类在整个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抵扣设备税项相应较少。同时,对于投资回报期长的行业,相对于征收的基数来说,每年抵扣的比例也相对较小。在销售额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利润总额增加,相应地就要多交税。简单地说,由于基本无进项,形成无销项可抵的局面,并导致最终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
国产钾肥企业大多属于资源型企业,由于上游无法抵扣,且产品大部分直接面向终端,也导致下游没有用于抵扣的链条,所有税赋只能“加载”于农民消费环节。一位钾盐领军企业管理者告诉记者,增值税对于钾肥生产企业来说影响巨大。“由于是资源性产品,抵扣项较少,最终将导致大约10%以上的成本增加。而对于氮肥、磷肥企业则微乎其微。”
国情差异 市场不一
关于化肥行业恢复增值税征收的提议,始于2010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临沭县农业局农经中心刘建文在全国“两会”期间交的“取消化肥行业增值税优惠的建议”提案。他认为,随着目前化肥市场、定价机制及行业发展的变化,厂家或经销商一方面享受着国家税收的优惠,另一方面却根据市场供求自主决定销售价格,使税收优惠无法直接惠及农民群众。其结果是生产厂家、经销商成为优惠政策的获利者,而税收政策的优惠对象却由于国家取消最高限价而没有得到预期的实惠。
直取其意,就是取消限价,最终将化肥产品市场化,顺应民意、理顺市场。显然,按此立意恢复增值税征收,最终落脚点也在于推进化肥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完善市场化税收体制。
一位雄踞青海的钾盐龙头企业负责人认为:“多年以来,国家针对钾肥施行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对于国产钾肥产能提升具有重大积极作用。增值税先征后返,使国产钾肥产能占到国内用量2/3的比例具有很大支撑作用。同时,也降低了国际钾肥市场对于中国的话语权,减少了钾肥进口。不仅为中国节省了大量外汇,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农业、实现粮食争产起到关键性作用。”
不可否认,增值税政策以“税收促发展”点燃了中国钾盐产业飞速疾驰的发展引擎。可是,对于进口、国产、国内代理商的多重覆盖的中国市场,特别是国情特殊、实现自给尚且立足未稳的中国钾肥产业来说,市场化尚在多渠道“较力”的映射之中。
钾肥是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资,同时,中国又是一个严重缺钾的国家,甚至可以用钾肥“贫瘠”一词形容中国国土面积中的钾盐储量。我国钾资源主要分布在青海盐湖和新疆罗布泊,总储量达4.5亿吨折纯量,约占世界钾资源总储量的2.6%。其中,较易开采可溶性钾资源比例较低。可以说是我国对外依存度达50%以上的稀缺资源。
中国钾盐不同于氮肥、磷肥的发展历史,其具有特殊的历史性。在国内钾盐开发没有形成之前,中国市场饱受国际供应商的价格“蹂躏”。也许,中国铁矿砂谈判给中国的钢铁制造的“切肤之痛”,让中国钾盐产业也深深体会到何为“如鲠在喉”。从2006年开始,在国家商务部的指导下,在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的组织协调下,联合中农、中化等国际采购商采取联合谈判的方式,协同配合、统一采购国际钾肥,共同抵制国际供应商的价格“默契”,结束了中国长达十几年以来每年花费“巨额外汇用于购买钾肥”的局面。与此同时,2009年国家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在境外寻找钾盐投资开发的时机。如今,中国已经有9个企业相继在老挝、加拿大、刚果(布)等国家购买了钾矿进行投资开发。
中国国产钾盐产业的发展成果更是来之不易。经历了被国际供应商牵制、打压、博弈等几个艰难发展的历程,今天,中国的钾肥产业在经过“任人宰割”、“花费大量外汇”之后,逐渐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同时,在经历了第三阶段的博弈期之后,逐步具备并保持了“中国洼地”的优势,这是中国政府和几代钾盐人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农民消费者之民心所向。
尽管如此,中国钾盐行业发展到今天,国产、进口、境外开发三足鼎立的局面也仅仅是初步形成,整体建设进度、规模和投资收益还难以预见。在中国国产钾肥成本还难以和国际供应商抗衡。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取消,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将是釜底抽薪;中国钾肥价格上升,对于国际钾肥供应商来说,就意味着增大涨价空间。不仅拉动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中国钾肥采购也将回归成本“大支出”时代。国际钾肥垄断寡头一家独大的情况下,中国钾肥充分市场化也就无从谈起。
国产、外商“协同”涨价?
钾肥行业增值税先征后返既有象征意义,更有实质意义。基于增值税征收对于钾盐和钾肥行业的重大影响,引来生产、流通、进口环节的一致诟病。
王蓓认为,大约10年前化肥行业实行征收增值税税收政策,后来作为优惠政策施行免征。先征后返政策仅限于国产氯化钾,硫酸钾先征后返各地执行不统一,不太普遍。流通行业、氮肥、磷肥都没有增值税。她认为,增值税一旦征收就是整个化肥行业征收,最多分品种,不会把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断开。进口钾肥以往是在进口环节加税,进口商卖出去再交差额税款。她说:“对于进口税来说,进口时直接加13%作为进账,无疑直接加高进口成本,传导到下游将使价格上涨。此外,生产企业大多处于亏损,如果加征13%,正常也会向下游传导,最终要传导至终端。”国家如果征收增值税应有一些配套政策,例如增加农民直补,或者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市场化。由于中国钾肥施肥不太合理,应该通过政策鼓励农民施用钾肥。“显然,价格上涨不利于施用量的提升。国有取消税负的目标是用市场机制调节化肥行业,但是结果将是进口钾肥用量的减少。”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行业分会会长李刚认为,钾肥行业一直施行先征后返增值税政策,提高了国产钾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为钾盐投资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取消增值税优惠政策,势必降低国产钾肥的行业竞争力。”青海部分钾盐龙头生产企业也认为:“由于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和市场的传导作用,将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企业压缩产能,导致国产钾肥产能萎缩。二是,国际钾肥随风而动,导致国际钾肥价格上涨,短期内降低国产钾肥的竞争力。”此外,也可能国际供应商采取降价政策,打“持久战”、拼成本,从而彻底击垮民族产业。
显而易见,钾肥生产企业消化这部分成本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自身消化这部分成本,由于目前的市场价格在每吨1600元左右,已经有很多企业接近成本价销售。“亏损则必然会使企业减产、限产。从微观上说,减产的结果损害了民族工业,特别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投入几百个亿的技改项目成果将化为泡影,伤害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从国家高度来讲,中国辛辛苦苦发展民族工业在国际上乃至中国进口谈判上逐步获得的“话语权”将会逐渐丧失。其次,企业采取将成本转嫁下游企业是一种必然方式,将使终端价格上涨每吨160元左右,损害中国农民利益、伤及中国农业发展。有企业提出:即使采取直补方式,并非能使农民最终受益,粮食直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尚无更好的办法解决农民种粮直补问题之时,草率恢复征收增值税还有待商榷。”
江苏中农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秀麟提出,与亏损的尿素、一铵来讲还不一样,单纯从增值税的角度看钾肥尚有盈利,从心理上讲,确实增加了成本。“钾肥有增值,每年每吨返还160-170元,一旦征收肯定对于行业产生影响。”另外,此举必将导致国际供应商明年价格上涨10%,引起连锁反应。“目前进口钾肥征收1%的关税,征收13%的增值税必将增加成本。如果大家还是为了抛货、资金周转,不考虑盈利,最后是否能够价格上涨还不明确。一旦价格偏高,进口和国内钾肥价格差别太大,则大大减少钾肥进口量。”增加13%的成本呈现刚性,受大环境影响,钾肥应该增加成本、提高价格,但是市场是否接受还是问题。他坦言:“因为这个市场不仅仅涉及国内、国际市场,还有下游环节和终端农民。”
作为边贸陆运钾肥进口龙头企业,绥芬河市龙生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一兵告诉记者,目前增值税征收可能是整个环节的增值征收,也就是说贸易环节征收也在其中。“对于钾肥贸易商来说,国内生产企业的价格上涨,也会导致进口钾肥价格上涨。这不仅带动国际价格上扬,也会造成进口商采购价格的上扬。”
据悉,目前乌拉尔钾肥方面由于种种原因,通过陆运进口的钾肥产量将比去年下降50%,意在拉高钾肥价格、实现每吨400美元的远期目标。国产钾肥成本上升不仅形成意向“协同”,更可以最终实现价格上涨。毫无疑问,中国政府多年来争取的国际钾肥“价格洼地”的优势将减弱,甚至不复存在。
钾肥征税:毛焉?皮焉?
增值税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令国产钾盐产能犹如冰上冲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如今钾盐赖以生存发展的优惠政策“失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行业认为,钾盐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资源到产业发展,从下游流通到最终农民用户,整个链条无疑不受到重大影响。有人吐槽:“增值税政策的重大变化对于钾盐行业来说,既不是逆流、顺流,也不是往左走、往右走,而是往前还是往后的问题。”
对于中国化肥市场来说,中国将逐步放开政府之手,强化市场措施。但是,对于钾盐产业恢复增值税,是否有助于“弱势”产业的发展还有待探讨。价格理性“回归”是国际采购商和国内生产商共同努力的结果,况且中国钾肥产业刚刚走出价格“过山车”的阴影。在产业尚未根本改观之时,采用强制手段提高价格,也有违当初“增值税先征后返”的政策初衷。
钾资源总储量极低,较易开采可溶性钾资源比例较低。为此,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李晓妮曾经指出,行业应向着节约可溶性钾资源,提高开发与加工技术,提高回采率和综合收率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但是,成本上升对于国家目前正在实施的找钾战略、固体钾盐发展战略,将是致命一击。由于钾肥增值税的征收,将导致固体钾盐研发成本增高,导致前期投入“打折”,损害开发积极性。此外,钾盐行业征收增值税,将引起相关投资、研发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青海钾肥集群这个特殊的区域,承担着国家循环经济圈的建设,一些龙头企业持续投入几百亿以上,产业利润下降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前期投入“打水漂”、甚至功亏一篑。
或是有所耳闻,钾肥市场应声涨价。安徽辉隆农资集团董事长李永东认为,对于氮肥、磷肥企业征税导致的终端价格略微上涨,对于氮肥、磷肥市场是好事,可以提振市场信心,得到流通中间环节企业的“首肯”甚至响应。但是,也有国际钾肥供应商认为,价格上涨对于产业伤害巨大,可能导致部分已经淘汰的落后产能重新开工,甚至导致假冒伪劣的重新孳生,最终损害农民利益。
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改革和完善化肥价格调控机制的方案(草案)》中,就曾经明确提出:化肥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一直补两取消”,对于化肥行业市场化已经势在必行。但是对于发展有“时差”、国情有差异的不同化肥品种来说,是否应当征求民意、多听呼声,考虑在施行时间、范围乃至征收方式上避免“一刀切”。
记者手记
钾肥增值税的征收传闻,引发了钾肥生产、流通、贸易整个产业链条的一致诟病。为此,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行业分会联合部分企业,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钾盐企业真实情况,并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截至记者发稿为止,有关部门已酌情考虑增值税征收将不包含钾盐企业。
近十年间,钾肥产业发展迅速,我国钾肥行业无论是在生产环节还是贸易、流通环节都受到了农业和工业方面相关的政策支持。但在国家对整个化肥行业调控的形势下,我们也不应忽视政策改革背后的意义。
无论此次对钾肥征收增值税的结果如何,都对钾肥企业敲了一次警钟。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我国氮肥和磷肥从起初的依赖进口到现在严重过剩,更应对我国钾肥企业可持续管理资源、发展产业起到警示作用。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必要时,政策手段可以随时影响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调控产业发展形势。
因此,钾肥企业在享受国家政策优惠的同时,更应考虑如何优化企业管理、制定长期发展目标、规划市场与企业利润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