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和销售不足2万吨,到年销售
复合肥近20万吨,2008年以来,企业以每年30%以上的增速快速发展,其中80%的产品都是新型稳定性肥料。”近日,昆明农家乐复合肥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章福告诉记者,短短几年,企业已发展成为云南省最大的新型复合肥企业和明星企业,成为备受农民欢迎的“当家肥”。
与农家乐发展路径相同,起步较早的山东施可丰、河北中嘉、新疆慧尔等企业也是采用了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核心技术,以生产稳定性肥料为主打产品,发展成为新型肥料行业的佼佼者,打响了“施可丰长效肥”、“倍丰2006”免追肥、“农家乐一号”等一批肥料知名品牌。
“没有中科院专家们的帮助,企业只能是‘小打小闹’,很难发展壮大。”杨章福都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2006年末,农家乐的技术人员开始与研究所的肥料专家接触,在他们的指导下,不到半年时间,便在云南市场推出了含有稳定性肥料技术的新产品。期间,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肥料工程中心主任石元亮和卢宗云研究员等专家远赴云南,深入田间地头,实地了解种植情况,总结出一整套适合当地农民使用的施肥方法,还及时调整企业的肥料生产配方,帮助企业制定产品推广路线和营销政策。
“企业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提供的核心技术和研发的新产品深受欢迎。仅在玉米种植上,施用我们研发的稳定性复合肥就可做到一次性底肥施用,不用再追肥,减肥不减产,农作物品质也得到提升。”提起稳定性肥料的性能与应用,卢宗云说,在东北地区使用稳定肥的农户每亩地一次追肥用工成本减少50元,实际增收可达150元以上。
近年来,我国氮肥行业深受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的困扰,在
化肥生产和使用中又面临着大气和地下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而发达国家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肥料用量上达到顶峰后,即开始逐渐减少使用量。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业种植急需减少肥料用量并提升肥料品质。
“我国肥料施用面临着使用量过大、区域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以及有机肥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研发和推广新型稳定性肥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目前来看,新型稳定性肥料是最适合中国农民使用以及化肥零增长的肥料品种之一。”全国863农业领域主题专家、全国肥料与土壤调理剂标准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员武志杰认为,稳定性肥料应纳入到我国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
作为一种新型缓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是经过一定工艺加入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施入土壤使肥效期得到延长的一类含氮素肥料,可减少40%—60%的 nh3、n2o排放量,减少20%—30%的化肥施用量。该技术是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自1954年建所以来,经过三代科学家潜心研究,从土壤农业化学、土壤酶学等基础学科出发,与化学化工、机械等学科渗透、交叉、互补,采用生物化学途径抑制土壤酶活性和硝化作用,使肥料达到长效、高效且环保的作用,开创了我国稳定性肥料产业化先河。2008年,该项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新型稳定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成为发展最快、稳定性最好、产量最大、占比最高的新型肥料。“研究所非常重视成果的转移转化和应用推广工作,长期坚持送科技下乡,把最新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中,‘中科虹’稳定性长效肥和‘中科爱地’聚氨酸增效肥采用了研究所的原创技术,成果转化15年来,始终保持国内市场的龙头地位。”石元亮研究员介绍说,截至目前,稳定性肥料已占全国缓控释肥料市场的80%以上,年产量达140万吨,占全球产量的1/3,全国每年推广面积3000万亩,农民增收36亿元人民币。
为了更好地引导稳定性肥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2010年,由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发起,国内几十家稳定性肥料企业与科研院所等联合成立了稳定性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布了我国首个《稳定性肥料》行业标准。8月5日,中科院国际肥料科学中心将主办“稳定性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会暨国际肥料科学中心亚洲分中心成立大会”,国内外相关企业和技术人员将深入交流新型稳定肥料研究、生产和应用的最新成果,提升我国稳定性肥料产业在亚洲乃至世界肥料市场上的影响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