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中外化肥企业CEO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这是2016年国际石化大会上的一个重要分论坛,也是几年来国际石化大会头一次举办的有关化肥的高峰论坛。来自全球化肥行业的精英们汇聚一堂。
近年来中国化肥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当下这一行业面对的巨大困难,是高峰论坛上谈论的主要话题。不管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何才文、国际化肥工业协会(IFA)主席贾瓦赫内、印度肥料协会主席卡普尔,还是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蒋远华、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公司总经理李守江,都发表了对该行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他们分析了化肥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化肥行业的困境、挑战与机会。了解这些观点,就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一个较为完整、客观的看法。
悄然长大的化肥行业
中国的化肥产业,是在国人的渴望与世界的注视下一步步成长壮大起来的。也正因为化肥产业的快速成长,近年来化肥在整个石油和化工行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才有本次国际石化大会专门为化肥产业辟出高峰论坛,才有世界各国的行业中人闻风而至。
李寿生在回顾60年来化肥发展时说:“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初的解决吃饭问题,到现在建设小康社会,化肥工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回顾过去,中国化肥工业从上世纪50年代的几乎空白,中间经过大力发展小型化肥企业,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大中小型化肥企业全面发展,用了大约60年时间成长为世界化肥工业大国,走出了一条十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蒋远华说起化肥产业的发展更是感同身受:“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消费国,化肥为推动中国几十年来的农业稳产高产,进而保障我们十几亿人口的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曾经是全球最大的化肥进口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行进口替代政策,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断增加自身的化肥生产能力。从1998年开始,中国基本停止了尿素的进口,到2007年中国磷酸二铵的产量也达到了689万吨,基本能够实现自给。同时,国内钾肥和复合肥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加,通过进口替代政策,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化肥生产国,目前尿素、磷肥的产量均占到了全球产量的40%以上。到2015年,中国又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化肥出口国,各类化肥总出口量超过3000万吨。”
李寿生介绍说,2015年中国氮肥、磷肥、钾肥的产量分别达到4714万吨(折纯,下同)、1802万吨、572万吨,2011~2015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9%、2.6%和11.4%。其中,合成氨、尿素、磷铵产量分别约占世界总量的38.5%、41.6%和47%。化肥的消费量也平稳增长,2015年氮肥、磷肥、钾肥表观消费量分别达到3744万吨、1314万吨、1159万吨;氮肥、钾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8%和11.4%,磷肥基本持平。2015年,氮肥、磷肥出口量分别达到995万吨和515万吨,分别约占全球贸易量的30%;钾肥进口量达到610万吨,比2010年增长近一倍。
氮肥产能过剩量
氮肥产能、需求量+出口对比
面临的困境前所未有
尽管中国化肥行业的悄然长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今年以来中国化肥行业面临的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当前的化肥形势怎么样?一句话很困难。氮肥,磷肥非常困难,是最困难的时期,尤其是氮肥,尿素才卖1100块元一吨,出口一吨不到200美元。”
蒋远华也直指化肥行业的产能过剩:“产能快速增长,明显超过需求的增速。过去十年里尿素的产能年均增率约为6%,磷酸二铵产能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2.5%。而化肥的需求增长按照表观消费量统计,过去十年尿素的年均增长率约为3.1%,其中农业需求的增长仅为2.1%左右;二铵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9%。按照规划,中国到2020年以后的化肥施用要实现零增长,未来需求增长的空间已经非常小,产能过剩的矛盾异常突出。”
李寿生则列举了目前制约目前中国化肥行业发展的五大问题:
一是结构性过剩矛盾突出。基础肥料品种齐全,低端产品占行业比重过大,同质化竞争激烈,落后产能退出较慢,全行业产能利用率在76%左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效专用肥料发展滞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化肥产品占比较低,不能满足农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二是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十二五”期间,化肥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不断攀升,依托低成本构建的竞争力正在丧失,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主要基础化学肥料如尿素、磷酸二铵等产品的价格急速下滑,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萎缩。企业运营十分艰难,有的企业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其根本原因都可以归结到创新能力不强这个核心问题上。
四是节能环保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中小规模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管理水平较低、环保设施不完善,治理难度较大。
五是农化服务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企业在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上缺乏创新,没有建立起与农业生产主体变化相适应的专业化农化服务体系。产品结构落后与农化服务不足,致使化肥利用率较低,当季利用率平均只有3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左右的水平。
其实,从全球角度来看,化肥的过剩是一个老问题。
IFA总监夏洛特·赫伯布莱德女士告诉与会者,全球大概有1300亿美元投资于化肥新增产能,也就意味着在供求方式保持非常充足的一个状态。并且会创造出充足的就业。但是它不好的一面,那就是我们在过去的5年中都可以看到有类似规模的投资,所以给我们带来现在的状况就是产能过剩和供应过剩。对于尿素产能未来的增长,在东亚、非洲和北美,将会占2020年尿素产能增长的80%,供应量很明显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磷酸的市场主要在非洲、西亚和东亚,这三块地区将会组成磷酸新产能的98%,这个新产能在未来的5年中实现,供应同样超过需求,较好一点是磷酸的增长低于尿素的增长速度。钾盐主要由东欧和中亚两个地区,但北非、北美地区将会在未来5年中构成大部分新增钾盐产能来源。供应同样超过需求。在全球的范围内这种产能过剩的问题,困扰着整个行业。
困难中开创新机遇
那么,在国际国内的重重困难面前,中国化肥产业还有没有机会呢?我们在论坛上听到的是挑战与机遇共存,是新常态创造新机遇,新思路赢得新发展。
“企业需要发挥积极性,做好相关工作,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中挖掘企业的增长。”何才文说。
何才文还说:一个是新技术的应用,当前化肥产能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推进化肥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要改进工业生产什么,工业用什么的观念。应该是农业需要什么,工业生产什么的理念,以市场为导向,研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高效肥料,和因地制宜的配方的肥料,这个是推进新肥料,新技术的应用。第二个是加强农化服务的力度。对企业经营方式提出一个新的要求,企业要深入了解农村之便,农业之需,农民之盼,提供产品、技术、服务的解决方案转变,更好地来推进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这既是服务理念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更是树立品牌、拓展市场的选择。
何文才还告诉大家,中国农用化肥在目前的大背景下,肯定是要逐年减少的,而且估计会有很大幅度的减少。所以一定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尽快转型升级,调整产业、产品的结构,化肥企业才会有发展的后劲。
李寿生会长则指出:国家制定实施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勾画了未来5年中国农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向现代化农业进军的新蓝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高效施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意味着行业必须解决产能过剩矛盾,必须下大气力淘汰落后产能,为研发生产高端、高效、专用肥料让出空间、创造条件。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推进,将为新的化肥品种、新的施肥方法、新的服务方式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中国经济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的韧性足、潜力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民、农村的发展活力和潜力将进一步迸发,化肥工业仍然面临着持续发展的新机遇。
李寿生强调,“十三五”时期,中国化肥工业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高端、高效、专用肥料产品开发,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减少污染排放、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努力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结构升级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子,努力开创行业“十三五”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