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起,笔者开始同《农资导报》合作,迄今已经将近5个年头。回顾这5年,笔者一直顶着巨大的压力,本着独立、中立的原则为读者分析市场,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给国家对化肥的宏观调控献计献策,虽然不乏分析错误,但也创造过经典:曾在2015年成功地狙击印度的招标,使得印度间隔20天的招标价格相差了近30美元/吨。本篇将是笔者的最后一篇市场分析,在这里,对过去分析错误给读者造成的损失表示深深的歉意!同时对未来中国的化肥市场可能发生的巨大变化做一展望,算是笔者的“杞人忧天”吧。
农业的供给侧改革仍然在路上
中国的农业问题必须考虑粮食的安全性、全球的竞争力、农业的效益、农民收入和农村的稳定等多个问题。国家过去施行农产品最低价格收购政策,虽然解决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的问题,但是以牺牲中国农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为代价(在没有贸易保护政策的情况下,相当于要托起全球农产品的价格),注定不可持续。我们已经亲眼目睹玉米的供给侧改革对化肥市场的影响,下一个会不会是水稻和小麦?笔者认为这是大概率的事!因为现在的农业越来越注重效益,价格对种植结构的引导作用巨大,只要比较效益好,会有更多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甚至扩大到全球,这将成为财政不堪忍受之重。如果水稻和小麦接着玉米开始供给侧改革,玉米、水稻和小麦挤出的面积去改种何种作物能赚钱?几乎可以肯定种什么都不赚钱,因此农产品价格低迷将会持续一个较长的时间,化肥市场最困难的日子还没到来。
环保压力与日俱增
笔者在这里不是讨论工厂环保压力的问题,而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时的讲话意味深长:“我们治理雾霾重点对着燃煤、尾气排放、扬尘等,但今年我参加两会讨论的时候,有科学家说,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因素,他说中国北方冬季的雾霾在全世界都是特殊的,当然,这个因素我不便在这儿讲,科学家还要做充分的论证”。大家都很清楚,科学家所说而总理不便讲的是化肥对雾霾的贡献。作为一个化肥行业从业者,都知道化肥的利用率低,在没有科学论证的情况下,我们也大致可以推定化肥对雾霾和环境污染的贡献巨大。在过去中国政策的制定中,是粮食优先,因此没强调农业面源的污染。在国家粮食安全有了充分保障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当下,粮食优先可能会让位于环境优先,笔者预计政策转向最快在下半年就可能发生。有人会说,农业面源污染难以执法,笔者想说的是不要低估了中国政府的决心和执行力:秸秆禁烧不是做到了吗?涉及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手段的选项,笔者判断可能会给真正的高利用率的肥料提供一个巨大的舞台,同时可能会涉及到农资流通渠道的改革。一旦开始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化肥需求下降可能在所难免。
全球化肥产能过剩,中国出口的竞争力不足
笔者曾预言进口配额将是保护氮肥的最后一道屏障,中国化肥在全球的竞争力不足,这点大家都很清楚,不再做进一步阐述。
国内化肥消费可能面临着下降压力,而出口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外忧内患将是化肥行业中长期生存环境的写照,希望化肥从业者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小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