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今年以来,国内数以万计做化工的行业人士就品尝到这种“从天堂到地狱”般的滋味。
坐了一回“过山车”
上半年,国内化工业承接了去年底的疯狂走势,继续高歌猛进。国家统计局7月份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实现利润最多的五个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据两席,显示了化工业在高油价下受益匪浅。
“因国内原油价格按照国际水平结算,在国际油价连创新高的前提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获得高额利润是必然的。另一方面,下游化工行业一直处在成本推动型的涨价趋势中,情况也比较好。”交银控股首席能源分析师贺炜分析说。
招商证券石化分析师张志宏则认为,受涨价因素的影响,化工行业上半年表现的确非常突出。这是因为和下游的纺织等行业相比,位于中游的化工企业集中度相对更高,成本转嫁能力也更强。
但年中以后,伴随油价回落,化工品市场迅速偃旗息鼓。中国化工网向本报提供的榜单显示,自7月份起,维持数月的化工品价格普涨局面宣告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整个榜单中仅14个品种价格上涨,却有32个品种价格下跌。
而到了8月份,在所有监控的42个化工品中,价格上涨的仅三个品种,却有31个品种的价格出现下跌。9月份形势更加严峻——在原油价格的带头跳水下,化工品在当月走出了相对整齐的阴线,且平均跌幅接近10%。
如果追溯到7月以来的整个市场走势,则化工品的价格下跌幅度已高达30-40%,这不仅将上半年积累的泡沫大部分挤干,甚至部分品种价格已回归到2006、2007的水平。纵观2008年全年,整个化工业如同坐了一回“过山车”。
化工业已普遍“入冬”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放缓,宏观经济不景气,中国出口产业已受到严重影响,而作为基础原材料供应商的化工企业也遭遇了供需关系变化的局面,出现了局部过剩。”贺炜分析说。
“从7月开始到10月,产品价格几乎每月都在下跌,已形成了十分清晰的下跌通道。更严重的是,这条通道显现出黑洞效应——跌面跌幅逐渐增大。”化工专家刘心田认为,在上述态势下,当务之急是对市场的控制,尤其是对上游产品的控制,否则很可能演变为一场灾难。
事实上,进入下半年以后,国内化工业已普遍进入“冬季”。以煤化工为例,今年10月份起,焦化企业陷入全面亏损。就在10月底于太原召开的一次有当地主要焦化企业参加的煤化工论坛上,记者曾对与会焦化企业进行一番摸底调查发现,企业中约有近1/3已经停产,近七成企业开工率不足50%。
化肥业同样也一片惨淡。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供的一份《前三季度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形势报告》显示,化肥企业产品销售普遍受阻,大量产品涨库,生产经营困难,如贵州开磷集团库存磷肥22万吨;瓮福集团库存化肥25万吨。
幸而,财政部11月13日宣布将降低氮肥、磷肥等及其部分原料的出口关税,调整尿素、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等化肥产品的淡季出口关税征收方式;云南等地也开始实施化肥储备,这给行业带来一定转机。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化工业的前景,业内普遍认为要取决于国际油价和全球经济环境。刘心田告诉本报记者,从11月原油的表现来看,40-50美元能带来强劲支撑,而国际政局的动荡使得原油未来也有走强动力,这给化工品价格止跌创造了条件。
“如果以原油70美元作为基准价格,那么目前多数石化化工产品是低于其对应价格(按照成本核算)的。”刘心田预期,在原油价格进行理性定位的同时,化工品也将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