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热门:春耕 化肥行情 尿素价格
首页 > 化肥市场 > 正文

反思化肥出口:不能老被忽悠


农资网 2009年1月13日 16:10 来源:中国化工报 【

   由于出口,去年化肥行业差点就有了'历史发展的最高水平';由于出口,去年化肥行业遭受灭顶之灾,差点就'重头再来'。

    说实话,关于出口的话题,在化工行业不是很让人兴奋,甚至有点让人感到脸上无光。因为能出口的几乎都是拼资源、拼能耗、拼污染生产出来的'两高一资'产品,如化肥、焦炭、稀土等。早有人批评说,一流的资源,二流的产品,导致了国内大量资源廉价出口和国内市场的不稳定。为此,中国政府不惜牺牲'内需',一改鼓励出口的政策,自2004年起不断上调这类产品出口关税。2008年一年,政府创下连续5次上调化肥类产品出口关税的纪录,使得化肥出口关税最高时达175%,目的就是限制化肥出口。
                                 
    而高涨的国际化肥价格就像斗牛士手中的红布,引逗着中国化肥企业不管不顾地连续冲关。结果一边是政府不断打压出口,一边却是出口量不断增长。大量出口造成两个问题:一个是国内化肥价格不断飙升,甚至出现了近年来化肥价格上涨幅度最大的行情。特别是春耕时节,一些化肥产品处于缺货状态,部分地区甚至有价无市;另一个是中国的化肥企业都在勤勉地为外商订单服务,不管是落后的还是先进的,只要能转,所有装置都开起来,大口大口吃着水、电、煤、油、气……化肥企业只要有闲钱就拼命扩产。当时有个别头脑清醒的企业呼吁化肥企业减少产品出口、将稳定国内化肥价格作为自觉行动,但其声音早被要求国家放松关税,以便抓住国际市场机遇的呼吁淹没了……

    幸亏面对这种局面,中国政府没有手软,不断地加大调控力度,终于在七八月过后控制住了化肥出口势头。就像那句民谚说的,出水才看两腿泥。随着出口的下降,进入9月以后,化肥价格大幅回落。企业这时也分出良莠。一些上半年化肥卖得兴高彩烈的企业,这时才发现,他们的产品其实一点竞争力都没有。这时候再考虑技改,已经来不及了!

    直到金融危机开始蔓延,这场斗牛表演才落幕。面对市场突变,多数化肥企业毫无招架之功。短时间内,国内化肥企业哀鸿遍野,有的化肥大省居然停车过半。化肥从涨势最猛成了跌势最惨的产品。

   面对如此惨状,业内一些人士把原因归咎于全球金融危机,甚至归咎于国家从严的关税政策。他们到现在还没意识到,其实每次国际化肥价格的暴涨,都是对中国化肥行业一次放弃自我发展的致命忽悠。每一次中国化肥行业都得为此付出发展停顿甚至倒退的沉重代价。这次也不例外。据业内人士透露,去年在出口最盛时,国内仍有300万吨的新增产能没有发挥,预计今年又将增加430万吨产能。如果没有这轮出口的诱惑,在前两年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调控下,国内化肥市场的供需可能已经找到了平衡。现在平衡又被打破,还得重新找,而大批资源已经贡献给国外,找不回来了。如果没有这次出口的诱惑,企业新的增长点可能已经找到,技改已经完成,新产品已经开发成功。而现在,企业再次陷入经营困境。

    去年,在媒体一窝蜂地呼吁政府放松出口时,《中国化工报》的一篇文章中肯地说:'如果国家不控制尿素、磷铵无序出口,最终必然会出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状况,并将加速消耗中国本已相当短缺的资源。我们的企业应该冷静地想一想,发达国家可以因保护本国的资源而减少对国际市场的化肥供应,难道就应该让中国来填补这一缺口吗?一旦国际市场化肥需求突然大幅减少,国内氮肥、磷肥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就会激化,化肥企业也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很不幸,这一忠告当时几乎没人理会。更不幸的是,后来的金融危机印证了这一判断。

    记住2008年留下的惨痛教训吧,化肥行业的发展绝不能指望出口。

【发表评论】 打印本文】 【举报】 【关闭】【责任编辑:YanBO】
相关资讯
行情按地区分类
推荐信息
专题信息
热点资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4-2009©版权所有: 农资网,保留一切权利!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E-mail至:ampcn#126.com
客户中心:0371-63563512 13903839098 技术支持:0371-6356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