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冬季,国内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有如越来越低的气温一样,持续下滑。到2008年11月底,随着国内大部分地区天气的最低温度跌破摄氏零度,石化行业的产值增幅也接近了零点。这个月全行业总产值的增幅仅为0.8%,同比跌落了28个百分点。其中,化工行业的产值大跌了32个百分点,同比增幅为负1.5%,出现了历史罕见的负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乃至各国政府相继出台救市救企措施,其规模堪称历史之最,为国际金融危机笼罩下的经济寒冬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暖流。
美国金融风暴
冲击全球经济
这场从全球头号经济大国——美国发端的金融风暴,使世界各国经济均遭受冲击。
2008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陷入困境被美国银行收购,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濒临倒闭,标志着美国金融风暴骤然升级。2008年11月美国的失业率已达到6.7%,为15年来最高点。金融危机加速向实体经济扩散,导致建筑、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纷纷陷入困境,美国失业、贫困人口增加,社会矛盾激化。
由于美元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金融危机也扩散到世界各国。世界经合组织近日发布报告说,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经合组织成员国经济会出现0.4%的负增长,其中美国经济将萎缩0.9%,欧元区经济将萎缩0.6%,日本经济将萎缩0.1%。
在中国,首先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寒流的是外贸依存度较大的行业。染料是中国传统出口产品,去年四季度以来,全行业生产经营状况一路下滑。去年11月中国染料工业协会进行了一次调查,据国内十几家主要染料生产企业的数据,与上半年3~6月平均水平相比,这些企业10月的销售收入下降了60%左右,产量下降了58%左右。进入四季度以来,大多数染料生产企业的开工率不到50%。
焦化行业也是国内优势的出口产业,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从去年9月开始国内焦炭产品价格暴跌、产量急剧下滑。焦炭价格从7月的每吨3200元暴跌至12月的1800元,即便如此,焦炭销售依然困难。到10月底,国内焦炭港口库存量大幅上升,在天津港、日照港等主要焦炭出口港,仅来自山西的焦炭库存量就超过600万吨。来自山西焦化行业协会的信息显示,仅9~10 月,山西焦化企业的亏损额就已超过30亿元,如果算上存货,企业在这短短两个月内的亏损已过百亿元。
记者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了解到,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内石化行业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普遍经营困难,销售受阻,产品积压,尤其是大型重点企业的产品积压严重;购进的原料价格暴跌导致潜亏严重,如磷肥行业仅硫黄库存就高达150万吨,经济损失达66亿元;流动资金紧张,企业被迫停产。据不完全统计,四季度氯碱行业开工率下降30%,停产的氮肥企业超过30%,磷肥企业开工率不足30%,涂料、染料企业停产数量在1/5左右,电石行业开工率只有30%。
各国纷纷出手
救助金融机构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为应对危机、支持经济增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无论是从力度还是广度来说,都堪称上世纪经济“大萧条”时期以来最大规模的政府救市救企行动。
美国政府的第一个救企措施是出面让美国银行收购陷入困境的美林证券。同时,美联储动用其在1929年股市大崩盘之后获得的特别授权,提供850亿美元贷款,帮助美国国际集团摆脱倒闭的厄运。作为交换,政府获得了美国国际集团79.9%的股权。另外美国政府还批准了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对于向来强调市场作用的美国政府来说,这种将商业机构部分国有化的行为是不多见的。
在支持经济增长方面,美国政府救援措施的重点放在了刺激消费上。随着危机的发展,美联储还多次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央行同时注资金融系统,并多次提高与欧洲央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临时性互惠货币协议的额度,还与西方其他主要国家央行采取同时降息行动。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向全球扩散,各国纷纷在去年第四季度出台救市救企措施。
德国政府宣布拿出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其中4000亿欧元用来为银行同业拆借提供担保,1000亿欧元用于政府注资金融机构。法国宣布拿出 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其中3200亿欧元用来担保银行借贷,400亿欧元用来向银行提供资本金。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并紧急公布了一揽子银行救助计划,将向英国各大商业银行提供高达500亿英镑的资金,以增强市场的流动性。荷兰政府出资 2000亿欧元用于为银行同业拆借提供担保……
各国政府此次救市措施涉及方方面面,内容很广泛,采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货币的和财政的手段,也有传统的和创新的工具,有国内采取措施,也有国际合作。各国还出台了一系列降息、退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提振了市场。这些措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主要是向金融机构施以援手。这种“在哪跌倒了就在哪爬起来”的救助措施,避免了金融机构的大面积倒闭,阻止了金融危机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中国重点刺激
企业投资热情
在这一非常时期,中国政府同样出台了一系列非常政策措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与国外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的救市重点不是金融机构,而是经济实体,是企业。
最明显的措施是央行首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二率齐降”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上开始告别从紧而转向松动。自10月9日到12月 23日,央行又连续4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释放出中央政府保经济增长的强烈信号。尤其是11月26日宣布的这次降息,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降息幅度创国内11年来之最。从9月16日起的100天内,央行连续5次降息,如此高频率地动用降息来保经济增长历史罕见。
11月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强调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10项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这是我国10多年来在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会议还决定,为加快建设进度,四季度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提前安排2009年灾后重建基金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
2008年11月1日和12月1日,国家两次调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包括不少石化产品。在前两年几次大规模降低出口退税后,国家开始恢复和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凸显了政府保增长的宏观调控意图。
12月8日至10日召开的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保增长是2009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点是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国内消费需求。
紧接着,国务院就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公开征求意见,使这项研究了15年之久的改革得以实施,为我国炼油工业创造一重大利好。
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化肥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决定适时将所有化肥出厂价格及除钾肥以外的一般贸易进口化肥港口交货价格,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取消对化肥生产流通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暂时保留对化肥生产用电和用气的优惠政策、铁路运输价格的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使长期以来一直实行政府限价的中国化肥行业获得发展活力,将有力地帮助该行业抵御当前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进一步加深,而政府一系列保增长的政策效果也在逐步显现。根据各方分析,2009年前两个季度是最为困难的时期。但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落实,国内拉动内需项目的陆续上马,预计到8月左右全行业将有望迎来一波反弹行情。而目前农药、化学建材等行业已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市场销售量逐月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