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化肥生产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而且生产技术成熟、产品质量稳定。但与进口化肥比国内市场销售上仍有一定差距,而这些差距并不差在技术和质量上。以尿素为例,国产尿素的生产设备、技术、工艺流程、养分含量等与进口肥没有大的区别,含氮量也都是一样,而且我国许多大型尿素的生产企业都是上市公司,有雄厚的资金优势,我们还占据着地利的优势。反观市场,我国已连续4年没有进口尿素,国产尿素应该有立足之本了,可是当今年我国恢复尿素进口时,国外经销商表现了高涨的积极性,国产尿素在国内本身已处于饱和,这无疑使生产企业雪上加霜。既然生产工艺一样、养分含量相同,又有资金、地利优势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为什么国产肥卖不过进口肥呢?国产化肥缺什么?缺全国性的名牌产品。
国产肥缺全国性的名牌产品。进口肥可以卖全国,任何地方的农民对国外的产品都认可。而国产肥只有区域性优势,如大庆牌尿素在黑龙江地区占主导地位,曾因设备检修,产量受到影响,结果在黑龙江出现了大庆尿素1400元/吨买不着,而其他牌的尿素1200元/吨卖不出去的现象,但它离开黑龙江就不会这么幸运了。国产其他牌子的化肥也都存在这种情况,在产地周边地区有优势,远离产地农民就不认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一、有客观的历史原因。
由于我国化肥工业起步较晚,以前一直滞后于世界化肥发展潮流,生产低浓度肥时,国外已生产高浓度肥,我们生产高浓度肥时,国外已发展到复混肥。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产肥达到了世界水平,而且绝大部分国产品种能够满足国内生产需求,但由于农业生产用肥长期依赖进口,进口肥在国内已形成品牌优势,消费者的认可度较高,消费习惯使其认为进口肥比国产肥好。另外,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化肥需求量大,国外生产商、经销商看好我国市场,有很高的积极性,千方百计要挤进我国市场,其营销策略和宣传手段比较先进和有效。
二、国产化肥生产企业的规模较小。
在我国,年产40万吨~50万吨左右的化肥生产厂就可以称得上大型生产企业,中型生产企业的产量在20万吨~30万吨,还有大量的年产十几万吨、几万吨的小企业,受产量的局限,没有能力使其产品辐射更远的地方。而国外的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年产百万吨,有规模优势。国产肥往往是在市场好时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撑,市场不好时又形成积压,难以承受市场风险,如果停产或检修就可能造成市场断档,不利于巩固和稳定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建立自己的固定消费群体。
三、国产化肥生产企业众多,化肥牌子多而杂。
国内各种化肥生产企业多达几千家,一个厂家一个牌子。笔者在一个地方的农资市场中的一个销售门市看到,各种牌子的国产肥达40多种,好坏众说不一,消费者无所适从。而进口肥品种单一,消费者有施用过的经验,虽然贵点,但买了放心。众多牌子的国产化肥彼此恶意竞争,使进口肥成为消费者的选择。一些大型企业生产的优质产品,也由此受到冲击和挤压,难以脱颖而出。这也是进口肥继续立足我国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者,由于国内化肥生产企业众多,成本不一,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加之市场不确定因素多,销售商多数是看报价,价低的则蜂拥而至,价高的则另选卖主,很难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
四、销售渠道和销售策略方面的缺憾。
受国家对进口肥政策的宏观管理,进口肥进入我国市场的渠道相对比较稳定,外商有一定的信誉,钱货两清,加之消费者的认可度高,各地经销商有很高的积极性,自然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销售网络,相对营销渠道也畅通稳定。而国内生产企业则有所不同,往往是与经销商签订购销合同,市场形势升暖时,或不履行合同、或发货不积极、或提出加价,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经销商的积极性。
大多企业采取了自销的做法,目的是获得销售环节的利润,但实际不免有“王婆卖瓜”之嫌,而且在自销人员的选择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裙带关系,这种关系是近距离的,在销售中,往往只注重利润,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服务,因为有人情关系有时还会造成货款的沉淀,不利于创建自己的名牌产品.
在开拓市场方面,许多生产企业的产品是本地价高,外地价低,目的是想通过低价打入外地市场,结果造成各种优质的国产肥在市场上竞相残杀,不但会造成血本无归的结果,而且会在消费群体中产生不信任感。
五、市场不规范,受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
虽然国家对打击农资假冒伪劣商品的行动一直没有放松,但受地方保护主义、消费者识别和防范假冒产品的能力不高和自我保护意识弱、不法分子造假售假防范打击的手段不断翻新、以及还有打击死角等因素的影响,化肥市场中假冒伪劣产品仍层出不穷,有的买通关系不被查或查多罚小,有的夜间生产白天销售,有的进行虚假宣传盲目扩大肥效误导农民,有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的还建立了从生产到销售的暗道等等,防不胜防。假冒伪劣产品的共同特点是价位极低,不但危害性大,而且对市场冲击很大,致使国内正规厂家的产品受到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