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我认为,根据规划要求和各地化肥产业的现状,山东省化肥产业只有扬长避短方能加快发展。
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8年底,山东省有氮肥企业49家,其中以尿素为主要产品的26家,以碳酸氢铵等为主要产品的23家。去年全省合成氨产量为669万吨、氮肥为493万吨、尿素为419万吨(折纯),产量继续名列全国第一。
但是,随着其他省市骨干化肥企业产能的不断扩张及大型合成氨、甲醇装置在西部煤炭产地开工建设,国家扶持的超大型磷复肥项目在云南、贵州、湖北磷矿基地的建成投产,国内化肥产业在原料供应、市场格局、营销体制、资本结构等方面的整合日趋加快。而山东省化肥产业发展中的“短”逐渐显现。
首先是缺乏原料优势。无论是氮肥的原料煤炭、天然气,还是磷肥的原料磷矿石、硫铁矿,山东省都十分缺乏。氮肥企业的原料用煤全部来自省外,每年需从山西晋城、阳泉等地运进煤炭上千万吨,铁路、公路均承受巨大压力,还要向当地缴纳资源出境费。而且近几年大量资金雄厚的企业到西部资源产地投资建厂,大上化肥等项目,对山东化肥产业的发展也造成了压力。其次是缺乏资金优势。山东省的化肥工业是从中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的,生产装置基本是多套装置的叠加,单体设备偏小,又缺乏骨干龙头企业,难以与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抗衡。既不具备持资外购矿山和企业外延发展的能力,也难以吸引外资。
当然,山东化肥产业也有所“长”:山东省拥有发展化肥乃至煤化工产业必不可少的人才、技术优势。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往往地处偏远,人才、环境、运输、水源等附加成本很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资源优势。因此,山东省化肥产业只要搞好战略定位,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去争取资源,并且让资源比在产地发挥更好的作用。晋城煤业、阳煤集团与山东省化肥企业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证。此外,山东省地处化肥市场的中心区域,本地市场容量巨大,而煤炭、磷矿的产地往往远离化肥市场,装置建设在资源产区的化肥运输成本与山东省化肥企业运煤成本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所以,山东省化肥产业只要一面抓好结构调整,一面抓好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扬长避短,就能实现由化肥大省向化肥强省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