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然界害虫种群中本来就存在对农药敏感程度不同的个体。杀虫剂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杀虫剂对昆虫种群起选择作用的过程。每使用一次杀虫剂,就会留下相对抗药的个体,杀死相对敏感的个体,经历优胜劣汰之后,也使得害虫群体抗药性水平有所提高。
现已查明:(1)抗药性产生与害虫及其生活习性有关。生活史短,每年繁殖代数多,接触药剂机会多的害虫,如螨类、介壳类、蚜虫、蚊虫等最容易产生抗性种群。(2)一种害虫对一种农药产生抗性,往往对同类型的其他农药亦有抗性,不同杀虫机制的药物之间不易发生这种交互作用。(3)同一种农药连续使用次数多或处理浓度高,抗性形成快,反之则较慢。
一般来说,首先可以通过合理用药,防止或延缓害虫抗药性上升。为此提倡采用包括选育、推广抗性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开展生物、物理等多种技术综合防治,尽量减少药剂防治次数和药量。其次,是选择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混用、轮用以及镶嵌式施药。再次,是提高施药技术,如对症用药、适时喷药、选择高效机具、喷药到位等,尽可能提高杀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