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磷化工企业资源税负担过重、大量中低品位磷矿石难以开发和合理利用的现状,业界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出一个“贫矿低税,富矿高税”的级差征税标准,以真正促进企业开发低品位矿。目前,这一呼声已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已给出了正面的积极回应。但是,中低品位磷矿石利用的传统技术因污染大、能耗高已不适宜企业应用,而环保高效的新技术却长期陷入待字闺中人未识的尴尬境地。
据了解,当前我国磷矿资源总计160余亿吨,但高品位磷矿(含五氧化二磷超过30%)只占12%,再过20年就将消耗殆尽。与此同时,目前国内磷铵的生产都必须用品位30%以上的磷矿资源,而且生产能耗高,已被国家列入禁止出口目录。
在中低品位磷矿资源利用方面,目前国内已经产业化的有两种工艺路线,一种是用品位26%以上的磷矿粉与硫酸直接反应,生产出含五氧化二磷仅 12%~14%的磷肥产品普钙(过磷酸钙)。这一工艺又称湿法磷肥工艺,生产过程中放出大量氟化氢污染环境。另一种工艺是用磷矿粉加二氧化硅高温煅烧,再经淬冷形成粉状钙镁磷肥,但能耗高、肥效慢,前景也不被看好。
以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陈天朗为主的科研团队,历经多年攻关开发出了干法磷肥创新工艺,为我国数量巨大的低品位磷矿资源的高效利用带来了希望。采用该技术,可使用五氧化二磷含量15%~25%的低品位磷矿作为原料,从而使目前国内磷矿当作垃圾堆存的低品位磷矿得以再利用,生产出养分25%以上的优质三元复合肥。
该技术采用以尿素和硫酸反应络合而成的固体解磷剂,将其与低品位磷矿粉干法混合,经造粒就可得到二元磷复肥,如果在造粒过程中再加入钾肥即可得三元磷复肥。这种肥料施于土壤中,遇水反应即可将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释放出来。干法磷肥新工艺不需要加热和干燥,生产每吨产品仅需电能约10千瓦时,工艺简单,没有氟化氢污染气体放出,并可提高尿素中氮的利用率20%左右。按照原化工部上报原国家计委的评价:该技术是中低品位磷矿生产普钙工艺的换代技术;无 “三废”排放;肥料中氮、磷、钾比例可以调节。
这项技术1987年获得国家专利,1997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尤里卡国际发明金奖。依托这项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四川大学承担了“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于“九五”期间成为国家工业性试验项目,得到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经过小试、中试(川化和重庆磷肥厂合作的硫脲磷肥3000吨/年中试装置,1995年通过鉴定)和工业性试验(万州万江化工有限公司建设的10万吨/年硫脲磷钾肥装置,2007年通过验收),均表明技术和效益理想,完全可放大产业化,建设30万~40万吨/年的硫脲磷钾肥生产装置。
据该项技术工业性试验依托单位重庆万江化工有限公司反映,该技术相比于目前将氮、磷、钾肥混加造粒的常规方法,生产每吨复合肥料至少要多出100元利润。此外,按照四川凉山州昭觉县综合磷肥厂的成本核算,采用该技术建设10万吨/年生产装置,两年左右即可收回投资。
按理说,这样一项环保节能、投资低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应该很容易实现大范围产业化推广。但由于长期以来,国内磷肥生产企业对磷矿资源“嫌贫爱富”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国内又没有鼓励企业利用中低品位磷矿资源的相关政策,致使这项技术的产业化之路异常艰辛。
“和我们联系,希望转让技术的单位很多,但真正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多,谈了很多至今都尚未最终落实。这么好的技术迟迟不能为国家作贡献,实在太可惜了。”该技术的主要发明人陈天朗叹道。
令人欣喜的是,根据国家发改委2008年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对于中低品位磷矿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项目,只要企业投资5000万元建成30万吨/ 年三元复合肥(25%养分)产业化项目的,国家将无偿拨款所需资金的70%,即3500万元。如采用四川大学开发的专利技术,可不用招投标,直接上报获得国家拨款支持。陈天朗说,有了国家的产业化资金扶持,随着国家对中低品位磷矿资源综合利用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相信这项利国利民的好技术终究会开花结果。
据悉,目前已有1家企业与四川大学初步达成干法磷肥新工艺产业化意向,正在洽谈的企业还有好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