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的目标就是实现钾肥供应的自主保障,主要内容是发展国内产量,最大的亮点则是要考虑可持续发展。”
11月11日,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行业分会秘书长刘富昌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钾肥行业的“十二五”规划正在制定中,计划将于明年1月左右公布。
自今年8月必和必拓提出收购加拿大钾肥供应商Potash以来,钾肥这一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行业,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并引发了“钾肥会否重蹈铁矿石被动局面”的争议。
对此,刘富昌向本报记者表示:“从长期来看,只要中国将实际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就可以防范国际钾肥资源垄断可能带来的风险。”
自主保障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行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亓昭英用这八个字,来解读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口钾肥,主要品种为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以及含钾复合肥,进口量逐年增加。预计2010年的进口量,将超过400万吨实物。
并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市场需求与国产钾肥产量之间一直存在缺口,进口钾肥还将占据重要地位。
但随着中国国产钾肥产能的增长,中国对进口钾肥的依赖性在减小。“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扩大自主保障。
“原来我们60%-70%的钾肥都需要进口,近年来,随着国产产能的释放,国产、进口之间的比例不停地发生变化,由于境外项目拥有产量的出现并进入国内市场还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实现国产、进口、境外1:1:1是我们的长远发展格局目标。”亓昭英告诉本报记者。
目前,国土资源部正在酝酿,在全国21个省开展大规模地质找矿行动。“这当中,也把钾矿,尤其是可溶性钾矿资源纳入了议事日程。目前,我国的可溶性钾矿量还较少,且分布不均,但仍有潜力,需加大勘探力度。”
刘富昌告诉记者,2010年,国家已经投资了5000万在钾矿勘探上,已在四川、新疆、云南这三个地方找矿,已发现了一定潜力。“2011年,计划投资将达到7000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用于找钾矿工作。”
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钾肥的表观消费量,从2004年到现在基本维持在600万吨(K2O)左右,其中,2005年和2007年达到较高水平,分别为715.0万吨(K2O)和831.3万吨(K2O).
而预计到2010年底,中国钾肥生产能力将超过390万吨(K2O),产量将达到350万吨(K2O)以上。
由于钾肥的“弱周期性”特点,亓昭英认为:“如果国际市场钾肥价格高过农民的承受能力,中国国产钾肥完全可以满足农业的需求下限,从而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09年,由于钾肥价格偏高,中国经多方论证后,坚持全年没有进口高价产品,既未耽误国内生产,最终也迫使供应商在当年底签订了中国2010年到岸合同价每吨350美元的全球最低价。
多路出击
据本报记者了解,随着国家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扶持骨干企业政策的实施,国内几家重点的钾肥生产商也已做好相应的准备。
在方式上,则因地制宜。由于中国非传统钾资源丰富,“十二五”期间,国内钾肥企业将重点开展利用盐湖低品位钾矿、海水钾、不溶性钾矿、井盐钾等资源的自主产业化成套技术与装备开发,选择典型矿点建设规模化示范工程。
亓昭英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不溶性钾矿的开发技术已经成熟,产业化已经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十二五”时期,青海盐湖集团将增加100万吨的年产量,达到350万吨实物量的产能规模;青海其他钾肥厂的产能将超过200万吨;新疆罗布泊二期工程建成产能将达到300万吨实物。
再加上海水钾、云南固体钾、境外钾肥企业及不溶性钾资源的开发,预计2012至2015年间,中国国内钾肥产能将达到520万吨K2O,折标准氯化钾825万吨。加上老挝等境外钾肥项目建设,总产能将达到1000万吨实物量左右。年产量则将会根据市场情况保持在600万至800万吨实物量,钾肥自给率将由2007年的30%提高到60%以上。
而整个“十二五”时期,预计中国氯化钾、硫酸钾及硫酸钾镁肥等钾肥产品年消费量为800万至1000万吨实物量。因此,未来5年内,中国自产钾肥可基本满足国内钾肥需求的下限水平。
“‘十二五’规划期间,我们还会从各个方面支持境外钾矿资源的开发,争取境外这部分也能够早日‘反哺’国内钾肥市场,为国内钾肥产业形成支撑。”亓昭英向记者表示。
近几年来,境外钾资源的开发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分别在老挝、刚果(布)、加拿大等国家取得了钾资源的探矿权和采矿权证,在今年或明年,老挝钾项目将有装置投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