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磷复肥双交会上,各路厂家纷纷亮出了自己的当家产品。无论是传统大厂还是新锐企业,为了在市场上立稳脚跟,打下江山,都将最好的产品拿来展示。
在展会上记者发现,即便肥料产品琳琅满目,精华荟萃,但最吸引观众眼球的,依然还是含量高、质量好的产品。同时,展会上的各路产品也凸显了肥市的几个发展趋势。
趋势一:含量越来越高
曾几何时,生产出3个15含量的复合肥曾是不少厂家的目标。但是时过境迁,目前3个15甚至已经有些落伍。展会上,3个17、3个18甚至3个21的肥料可以说是遍地开花。
虽然也曾经有专家呼吁,给作物施肥时应该注意养分的合理搭配,氮磷钾的含量过于均衡,不仅会导致浪费,也不利于作物根系的吸收。但是,这些声音的出现难以阻挡肥料产品向高含量发展的趋势。
对此,不少经销商认为,肥料的含量越来越高对于农民可以说是一件好事,能够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产品。但是厂家为了节约成本,没有花精力去研究养分的搭配,配方肥越来越少,3个18的肥料大行于市,这种现象很难令人乐观。
而一些厂家负责人说,生产这些高浓度肥料也是迫不得已。“市场上厂家那么多,你不做的话别人也会做,相当于放弃了这块市场。”而且他认为,农民现在对养分合理搭配的认识度并不是太高,含量越高的肥料越好卖。
更有业内人士表示,抛开这种趋势是好是坏不谈,这类产品质量是否真正令人放心也很难说。虽然产品的包装袋上标明有这么高的含量,但具有过硬技术生产3个17复合肥的厂家其实并不多,更何况3个21了。据介绍,含量越高的肥料,其粒度、饱和度、外观等都会受到影响,一些厂家采用先进的螯合等技术才能生产。目前大部分标称有那么多含量的肥料都会偷工减料,所以农民在购买肥料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尽量购买有保证的大厂家出产的产品,不要一味的追求便宜。
趋势二:厂家争相“玩概念”
一些厂家为了占领市场,大打概念牌,于是五花八门各色肥料也在展会上“争奇斗艳”。
在展会上走一圈下来,连不少肥料界的资深人士也大叹自己“已经落伍了”,不少之前根本没听过的名词在展会上纷纷出现。
“甲壳素肥料”、“生态型肥料”、“氨化造粒”、“高塔聚能肥”……诸如此类的新概念叫人一头雾水,记者询问了一家企业的展位负责人何谓“生态型肥料”,他的解释无非“能促进作物吸收、有利于土壤环保”等空洞之词,最后给了记者一个电话,声称是权威农业专家,具体可打电话咨询。
更有甚者,一些肥料厂家还声称自己的肥料添加了一些“独家研制的有机成分”,能够起到“抗病”、“催花”等效果。这些噱头还真的起到了不一般的效果,不少经销商都为之所吸引,在展位面前驻足良久。
据专业人士介绍,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肥料生产技术与日俱新,不少厂家靠强大的研发能力结合自身的努力生产了不少新产品,推动了我国肥料产业的进步。但是也有些厂家未免有投机取巧的嫌疑,在复合肥中添加少量有机成分,便改头换面成了新型技术,这对市场有害无益,同时也难以在市场上长久立足。
趋势三:“假洋肥”已难立足
令人可喜的是,本次展会上,前几年大行其道的“假洋肥”已经逐步退出了舞台,国产高档肥反而更受追捧。
一位企业负责人回忆,在“假洋肥”兴盛猖獗的年代,一旦有类似的农资展会,这些产品便会纷纷冒出头来,“引进美国生产技术”、“挪威熔溶喷浆技术”等尤其醒目,甚至还有在包装上直接标明“某国某厂生产”,但是三证、批号等皆不具备。
“现在形势不同了。”他表示,由于国内肥料生产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这些“假洋肥”、已经没有市场,造假成本太大,利润不高,已经少人追捧,反而国内不少有口碑、市场反响不错的产品“被山寨”的现象越来越多。
记者在展馆现场发现,“假洋肥”的现象确实已经很少,但是诸如“开创国内复合肥新时代”、“做缓控释肥行业领先者”、“中国氨化造粒引领者”、“中国大型内质缓释肥”等标语却俯拾皆是。
一些大型肥料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我国的肥料产业发展靠的是脚踏实地的企业推动发展的,但是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所以希望农民能够提高认识,不要被一些自称“掌握领先技术”的山寨厂家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