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CPI的过快增长,去年11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会议确定了四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继续实行化肥生产用电、用气和铁路运输价格优惠政策,保障化肥生产供应;接着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其中将保证化肥生产与供应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随即,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先后下发关于调整2010年化肥出口关税和2011年化肥进出口关税进行调整的通知。
近期关于化肥出台的几项政策在化肥行业及相关行业引起的反响不同。其中化肥关税新政一出,海关、财税部门立即执行,12月化肥出口大门被关,对化肥行业影响最大;但是实行对化肥生产用电、用气和铁路运输价格优惠政策的落实仍要经过能源、电力、铁路运输等多个目前还处于高度垄断的行业,落实之难早已被化肥企业所“领教”。
新一轮化肥出口关税的调整,最直接的意图就是将出口化肥“留在”国内市场,通过调整供求关系,达到控制化肥价格的涨势,进而拉低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农产品价格,从而抑制CPI的增长。化肥业内人士认为,将化肥生产定位在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并无疑义;化肥作为典型的“两高一资”产品,从减少能源、资源输出角度,以关税来限制出口,也无疑问;从稳定国内化肥价格角度提高出口税率,同样可以理解。但是由化肥产业独自承担降低化肥成本的压力,显然不合理。而对于真正影响化肥生产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化肥价格的煤炭、天然气等原料价格,政府干预的力度明显不足,甚至任其随行就市。以去年为例,在化肥价格持续走低,尿素价格一度创出1500元/吨以下的近几年新低的情况下,化肥生产所需的煤炭价格却节节攀升,致使1~9月,90%以上的煤头企业亏损;去年一些能源大省也是尿素主产省区,如山西、河北、河南等地面临紧迫的节能减排压力,出现了限电干预措施,许多尿素企业被迫停产、减产,行业整体开车率下降,由此不但造成供应紧张,导致价格持续走高,更让化肥企业的效益受到了影响。气头企业,长期以来天然气供应紧张现象愈演愈烈,一直“吃不饱”的气头化肥企业实际用气量只能保证一半左右,远低于实现经济运行的标准。这不仅大幅增加了单位产品能耗和成本,也导致气头化肥企业全面亏损,更直接影响了化肥的市场供应和价格。目前对于气头企业而言,已不再是能不能落实供气价格的优惠,而更应关注保证正常生产的用气量。运输同样如此,在当前普遍存在铁路运量大于运力的情况下,尤其是在磷复肥生产基地西南地区,用肥旺季能否争取到运输车皮一直是市场供应的“瓶颈”。
在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尚未摆脱对政策的过度依赖、短期内还得依靠政策来支撑的现状,即然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对化肥市场采取了干预政策,化肥企业也呼吁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像干预化肥市场那样“一杆子插到底”,反应迅速,细化具体措施,及时果断地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化肥生产的优惠政策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让各行业共同承担减少化肥生产成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