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备春耕季节,黑龙江兰西县农民高江却始终买不到美国品种“先玉335”。这种种子每公斤价格达到六七十元,是普通国内种子的五倍左右,但在种子市场上却很抢手,很难买到。高江早就决定不买国产种子,最后买了同村人从吉林省四平倒运过来的“先锋335”。售卖者告诉他,其实“先锋335”就是“先玉335”的套牌生产种子,品质上并没有区别,而价格只是后者的一半左右。
与高江的选择趋同,近两年,黑龙江农民渐渐倾向于种植洋玉米种子。据黑龙江省农业厅统计,仅2009年和2010年,“先玉335”的种植面积就达到775.8万亩。仅此一种种子,就已占据黑龙江玉米种植面积的5%。
此外,黑龙江北部的早熟玉米区也早已被德国KWS公司的“德美亚”系列品种占领。2005年到2010年期间,仅该系列品种之一的“德美亚1号”,就种植了453.8万亩,占据了该品种适应地区面积的50%以上。
黑龙江目前并非洋玉米种子“攻城略地”最猛烈的地区。据了解,目前“先玉335”在吉林已经占据该省玉米种植面积的20%。大力度营销“先玉335”的铁岭先锋公司,为美国杜邦先锋公司独资所有,目前在中国东北、华北各省,都已申请获得种子进入市场资格。从品种上看,除了“先玉335”外,还有10多个玉米品种。
不仅杜邦先锋在扩大中国市场,瑞士的先正达公司和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也都在做同样的努力。
有消息称,先正达与孟山都,也一直在中国境内试种或推广种植本公司的玉米新品种。
从玉米种业的逐渐失守,很多国内专家看到粮食安全的危机。东北农业大学教授金益预言,如不采取相应对策,我国的玉米种子市场,10年后将被跨国种业集团控制。值得重视的是,玉米是杂交作物,农户需要每年购买种子。控制了玉米种子市场,就意味着间接控制了中国玉米粮食市场。
蓄势待发的洋种子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了解,近一两年的粮食收购季节,至少在黑吉两省的玉米收购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部分国家储备粮库和小贩只收“先玉335”品种。吉林省吉林市的一位农民在网上抱怨说,现在收粮不看水分和色泽,居然指定收购一个品种。
而这种洋玉米种子确实具有高产、抗倒伏、脱水快、水分少、发芽率高等优点。金益也承认,国内其他科研单位,至少东北农业大学,现在尚不能选育出比“先玉335”更好的品种。
除了受到粮食收购商热捧,“先玉335”的营销策略也使其更受农户和经销商欢迎。
2007年,“先玉335”刚刚打入黑龙江市场时,几十万斤免费种子提供给农户试种,厂家与农户之间还签订协议——种植该种子产量不高可获赔偿。此后,该种子很快受到广泛认可。金益介绍,与此相比,国内种业公司碍于自身资金有限,大都是一村一屯试种,新品种的推广速度远没有这么快。
“先玉335”走缺口经营战略,市场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厂家批发给经销商的价格又相对较低,较大的利润空间也使经销商更愿意售卖“先玉335”。在黑龙江绥化市的一家种子店,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经销商进货价每斤12元,而市场售价却可以达到24元。而国内较强势的玉米种子“郑单958”进货价为4.2元,售价仅为5元,利润不足1元。
令金益更为担忧的,并不是“先玉335”这一个品种的汹汹来势。据他介绍,铁岭先锋公司在全国早已申请获得十多个品种的市场准入资格,仅在黑龙江省就早已申得5个。但据了解,除了“先玉335”外,其他4个品种并未大力度推向黑龙江市场。“并不是这4个品种不好,其中名为PR3394的,就比先玉335种质还要好。先锋公司不久肯定还会多品种齐轰中国种业市场,那时种业市场势必会沦陷。”金益说。
对于洋玉米种子占据国内市场的危害,此前曾有“先玉335”是转基因玉米种子的传言。金益解释说,该玉米种子的父本自交系专利说明上,确实有“可用于转基因或突变研究”的含义,其专利归类也在转基因或突变这一类,因尚有自然突变的可能性,所以不能断定“先玉335”就是转基因玉米种子。但金益认为,即使抛开转基因一说,洋玉米种子若占据中国市场,一旦外国种业公司断货或拒绝供应,势必造成中国玉米无种可种的局面。
企业规模:国内几千家只相当国外一家
自2000年《种子法》颁布后,中国种业才开始市场化进程。由于起步晚,大多种业公司规模都很小,市场竞争力不足。黑龙江垦丰种业公司总经理刘显辉说,国内8000多家有玉米种子生产资质的公司,加起来规模也没有孟山都或杜邦先锋等外国种业巨头一家大。在黑龙江省内,种业公司多达160多家,注册资金超过3000万元的,不到10家。
在国外种业巨头大规模进入的竞争压力下,国内种业公司很多以套牌和仿冒等方式维持生存。农业部发布的调查显示,在现有的8700多家种子企业中,30%的种子企业存在无证经营、仿冒种子、套牌种子的侵权违法行为。目前国内合法生产经营“郑单958”的,只有5家企业;不合法的,却多达40余家;市场上销售的先玉335种子,超过一半都是仿冒品种。
“大部分种子企业都不具备科研能力;稍有实力的,就向科研单位购买专利;剩下的,则不是仿冒就是套牌。”金益说。
垦丰种业是黑龙江同行业的领头羊之一,注册资金3000万元。但其现有的5个为公司带来效益的玉米品种,却没有一个是公司自主培育的。作为较大的种业公司,垦丰种业近年也建立了自己的研发队伍,可成效并不明显,“26个研发人员中,15名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虽然有朝气,但缺乏经验。”刘显辉说。
而黑龙江另外一家较大型种业公司——丰禾种业的科研力量相比之下更弱。据了解,其科研带头人只在东北农业大学短期进修便走马上任。
与国内种业相比,跨国种业更有实力聘请学历层次较高的研发人员。据了解,铁岭先锋公司目前招收研发人员只限博士毕业生。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的张志坚两年前在铁岭先锋公司谋得田间技术员的工作,其称,仅以田间技术员的工作作比对,铁岭先锋公司的待遇是其他国内种业公司的1.5倍。
造成国内种业企业科研能力不强的另一个原因,是产学研脱节。
据了解,诸如东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一般都有较好的育种研发基础和人才队伍。但在现有评价体系下,校方更感兴趣的,是教师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研发出来的专利。在东北农业大学,选育的新玉米种子品种获省有关部门审定不会获得奖励,而因此项专利而形成的论文却被列入奖励范畴。“好在东北农业大学还是把新品种通过审定算作教师的科研成果,而在很多大学,选育新品种并不涵盖在考核教师的内容之中。所以,常常是高校的论文数量上去了,育种的水平却下来了。”金益说。
高校选育出新品种之后,成果向企业转化又成为难题。像东北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这样的学校下属单位并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科研成果转化必须经过学院、学校的层层审批。东北农业大学此前曾将选育的玉米品种东252转让给企业,而这个转化过程耗时两年。
此外,政府对科研项目投入较少,且大部分资金落到科研单位,企业很少沾到边。但即使如此,科研单位却也认为所投资金是不足够的。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科技厅在“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项目上,前三年的投入仅260万元,其中48万元用于玉米项目,具体到每个育种单位每年仅1.5—2万元。黑龙江省农业厅农业良种化工程的中标品种投入5—10万元,相对多一些。但金益说,维持一个育种单位运作一年的花费至少要80万元以上,而5—10万元,远不足以弥补育种单位在每个品种选育过程中的消耗。
如何打造国内种业航母
如何使国内种业维持或增强市场地位,使其不至于在种业竞争中全军覆没?
金益认为,眼前的办法就是各省能放开种子进入市场的审核标准,使国内种业公司的更多品种进入市场,以群狼战术应对跨国种业集团这几只猛虎。
但刘显辉的垦丰种业更希望做强自己,打造国内种业航母来应对挑战。目前垦丰种业每年会拿出1000万元用于研发,这在国内种业企业中算是大手笔。而此外,垦丰正在计划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募集资金。募得资金后,垦丰种业首要的计划就是成立自己的育种研发中心和收购科研单位。
事实上,在目前企业科研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垦丰种业这些较大型的种业企业为强化科研也已经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垦丰种业每年为黑龙江农垦科研育种中心提供100万元研究经费,并协议对选育的新品种,垦丰种业拥有50%知识产权和100%的市场开发权。此外,垦丰种业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也在探索,企业聘请的专家人事关系放在大学里,专家在校承担教学任务,选育出新品种后,专利及市场开发权归企业,而研究论文归校方。
就校企之间合作方面,金益作为黑龙江省政协委员,日前也在黑龙江省政协会议上提出相关建议。
金益认为,可以考虑在政府主导下,由科研院校与企业共同申请形成项目合作组,资金由政府配套和企业自筹,开展贴近实际生产需要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以企业为主转化开发。
对于校企间的人才流动,金益建议科研院校应鼓励相关人员到企业兼职,科研成果校企共享,但仍需以企业为主开发转化。此外也可以考虑将科研院校的相关人员整体转到种业公司,保留事业身份,实行企业管理,研究成果归企业所有,以便快速转化科研成果。
据了解,吉林省农科院此前也尝试过,在保留事业编制的情况下,将人员转到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但目前国内做过这种尝试的还只是极少数。
而在种子销售市场方面,金益认为,规范种子市场的执法主体不明确,农业、工商、质检、技监等部门都可以找到执法依据,也都参与市场执法,工商部门可以开展红盾护农活动,质检部门也可以插手检察种子数量,农业部门对种子品种也有管理权限。多头管理不利于市场的规范和净化,不如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生产资料综合执法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