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们主要围绕我国磷复肥行业“十一五”取得主要成就、“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工作重点、农业对化肥需求及化肥发展方向、磷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及相关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并对 磷复肥在“十二五”期间如何更科学地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十一五”成果显著 产能过剩亟待解决
“十一五”期间,我国磷复肥工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磷酸一铵、二铵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了科研、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安装、生产、销售、农化服务等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行业关键设备已基本实现国产化,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产业集中度大为提高,品牌建设、技术进步、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及治理方面都取得阶段性成果,行业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秘书长修学峰指出,尽管“十一五”成果显著,但目前磷复肥行业仍然存在产能过剩;硫、钾等资源短缺,对外依存度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少;长期依赖政策扶持;市场竞争环境有待净化等一系列老问题。她建议,行业应从加快技术进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强企业管理创新等方面出发,苦练内功、完善自身,在3-5年内不再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以控制磷肥总量,防止盲目发展。
积极寻找可替代资源
尽管目前我国磷矿资源丰富,查明资源量居世界第二,在贵州、湖北、云南、四川等地也陆续发现多处优质矿源,但资源利用率不高、相关技术尚待突破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磷复肥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武希彦指出,近期中、美等五国召开的化学会特别强调世界磷资源比钾资源紧缺,并提出了寻找替代磷资源的办法,他希望国内相关企业在加强磷矿石选矿、加工、直接利用低品位矿以及循环利用等技术提高外,积极探索可替代性资源。
武希彦同时向大会介绍了国家统计局对今年一季度磷肥生产的统计数据,其中1-3月累计生产磷肥338.7万吨(折100%P2O5),同比增长22.3%。另外,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166家磷复肥企业中,亏损169家,同比下降11.1%,亏损额1.4亿元,同比下降20.1%,实现利润21.1亿元,同比上升84.3%,全行业利润率2.78%,总体来看,整个行业发展平稳。
另外,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杨帆处长从农业发展角度对化肥需求进行分析,她指出,目前化肥对我国粮食生产贡献率超过40%,“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着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粮食播种面积继续保持在16亿亩以上,预计2011年化肥总需求将达到5577万吨,其中氮肥3425万吨,磷肥1300万吨以上,钾肥730万吨以上,从需求上讲,化肥生产仍有上升空间。另外, “十二五”化肥发展方向是:普通尿素、磷铵、过磷酸钙、氯化钾、硫酸钾、各类复合(混)肥仍将占重要地位,而缓控释肥、有机肥等将迎来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滴灌施肥也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她特别提醒国内发展滴灌施肥的企业要及时关注国家在这一领域对重点区域的补贴,以便做好相应的工作。
加强技术创新开展循环经济
我国现有的磷肥能力已完全能够满足国内农业需要,但磷资源利用率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有待提高等问题,已成为我国磷肥工业发展的瓶颈,今后行业发展应落实到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创新能力以及发展循环经济上,目前国内很多大型企业已积极开展相关的工作。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浩明介绍说,瓮福集团正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广新技术及新产品开发和应用,积极发展以磷资源、水资源、能源和废弃物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他特别指出行业应加强磷石膏的防渗、堆存技术研发,同时呼吁尽快制定磷石膏堆存技术标准,以提高磷矿资源利用率。目前,瓮福集团正通过协会,联合上海交大等机构酝酿制定这一标准。另外,何浩明提醒行业要高度重视氟、碘、硫等产业发展,协会要集中力量加强相关技术的突破,他表示,一旦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磷肥工业在“十二五”的发展将是一片光明。
贵州开磷集团副总工程师王国维表示,集团正大力发展以资源高效为核心的循环经济,通过“抓好两头(进口、出口),做强做大中间”发展模式,目前已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锚杆护顶分段空场采矿法”技术、改造了工业肥水处理系统、建成硫酸余热回首系统和4×12MW发电机组、建成磷矿浆系统和新型管道输送系统、开发建设了世界上首条以二水磷石膏和黄磷炉渣为主要原料的“一步法”生产高耐水磷石膏砖的生产线和原料制备技术等,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磷煤化工产业配套及“湿热并举”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的磷煤化工工业链和“磷-煤-电-建材-环境友好”的生态工业产业链。“十二五”期间,开磷集团还将以矿业为基础,以息烽磷煤化工基地和大水工业园为依托,打造以“磷、煤、氯碱、氟、硅”精细化实体经济为主的五大产业板块集群。
另外,晋煤集团湖北三宁化工介绍了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在该公司的应用,四川宏达股份有限公司介绍了该公司在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和运用的现状,山东金正大则从资本运作角度,阐述如何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以及提出的合理建议,为磷复肥行业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