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0日,中方以CFR450美元/吨(470美元-20美元及时装运返利)的价格结束上半年的进口钾肥谈判。此次谈判由中方联合谈判小组形式出面。谈判小组如何在外商一片喊涨中维持进口价格不变,如何以低于印度的整体价格确保上半年钾肥供给?对此,《农资导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行业分会会长李刚。
《农资导报》:李会长,请您先介绍一下此次谈判的情况吧。
李刚:上半年进口谈判取得的成果是联合谈判机制的胜利,得益于联合谈判机制内各方的努力。自2005年商务部设立“政府指导、商会协调、企业联合对外”的钾肥进口价格联合谈判机制以来,中国钾肥进口价格始终保持全球最低,达到了“一个声音对外”,争取最大国家利益的目的。在2012年上半年钾肥进口谈判中,参与各方都保持了高度的责任感,共同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一致推动谈判的顺利开展,最终取得了本次胜利。
《农资导报》:对于谈判的价格您怎么看?
李刚:这次谈判价格仍是全球最低进口价,确保了中国钾肥进口价格“洼地”地位,符合国家利益。随着近几年国产钾肥产能快速增加,国内钾肥自给率提升,我国钾肥进口量逐渐低于北美和印度甚至巴西,谈判地位受到削弱,但由于国内对国际市场价格的接受能力有限,谈判仍面对着较大的难度。
谈判小组充分利用战略库存、国产钾肥资源等筹码同供应商开展谈判,最终取得了当期全球市场的最低价。有利于降低农用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是符合国家利益的。相比之下,东南亚市场钾肥进口近期成交价格在535美元/吨CFR,巴西市场成交价在520~530美元/吨CFR,印度当期执行价格为490美元/吨和 530美元/吨两个价格。
《农资导报》:您认为靠什么维持了这两次谈判价格的一致?
李刚:上半年进口合同的谈判时机把握得很成熟。因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价格持续保持高位,供应商库存压力较低,对外报价较高,那时的谈判难度则较大。而四季度国内钾肥库存足以保障春耕用肥需要,联合谈判小组在向国家相关部门汇报请示后决定等待恰当的谈判时机。而当前国际市场需求表现疲软,国际供应商库存水平上升,并采取限产保价的策略。谈判小组经过分析认为,时机逐步成熟,并在联合谈判机制内同外商开展了多轮谈判。
此外,考虑到印度市场将逐步进入用肥季节,巴西市场预计将在5~6月份进入需求旺季,而春耕结束后国内面临库存量较低、难以长期支撑国内需求的状况,联合谈判小组研究并请示相关部门后决定把握时机尽早确定进口合同,争取谈判主动,避免拖延到国际市场需求启动的涨价风险。
《农资导报》:大合同对钾肥国内市场走势有何影响?
李刚:及时签订钾肥进口大合同保障了国内钾肥供应安全的需要。随着春耕用肥的逐步开始,一方面国内港口库存和青海地区国产钾库存持续下降,处于同期较低水平,长期供应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复合肥工厂开工率快速提升,3~4月份用肥高峰出现后,国内钾肥供应面临着货源紧张的威胁。及时签订进口大合同,有利于保障国内钾肥供应稳定,确保当期价格稳定、合理;对于维护国家农业安全,保障国内供应稳定,将价格维持在合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农资导报》:请谈一下钾肥国家级储备的方式和意义?
李刚:由于国内可溶性资源有限的限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供大于求的丰富的钾资源是我国的长期方向;钾肥,特别是氯化钾,其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这种产品是可以长期保存,不变质,不结块的,基于此,在国际市场上钾肥价格高企时,国内钾肥生产需要加大生产;在深入研究国际市场的前提下,确认钾肥进口价位合理时,在国家相应政策的支持下,加大进口力度,增加国家级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