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的广东,依旧被潮热笼罩。在博罗县杨村镇惠农化肥农药种子经销部,记者遇到60岁的“老蕉农”李永基。他告诉记者,此行的目的是与和原生态服务站技术员商议如何改进他家的“私家肥”。
广东人多地少,地形多样,经济作物种类多,广东的农民“会种地”。近年来,以和原生态等模式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在南粤大地兴起,被农民逐渐接受,以追求精准施肥为目标的“私家肥”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不到2分钟,按照李永基要求配比的一袋“私家肥”便在小型智能化配肥机上完成了生产、装袋全过程,“新鲜出炉”。
测土配方施肥“先行者”的精耕细作之路
广东是个出经验的地方,农业领域同样如此。
“广东是全国配方肥最早实践应用的省份之一。”省农业厅土壤肥料总站副站长张育灿说。1985年从华南农大毕业,参加工作仅7天的他便下乡开展这项工作。“当时的实践仅停留在氮、磷、钾3种成分的简单配比层面上。”他说。
广东的测土配方施肥之路也是自然条件所决定。两广地区土壤天然缺钾,容易造成叶斑病流行;当地人多地少,光热条件适应作物生长两季有余、三季不足,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必须精耕细作,重视对肥料的应用和土壤改造。
2005年国家推广测土施肥项目以来,广东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强管理,明确任务定方案,公开信息发配方,量化推广抓对接,确保技术落地和用肥质量,注重摸索整建制推广模式。博罗县便是首批全国项目县,项目实施以来全县累计推广面积240万亩次,节支增收11778.02万元。
在政府大力支持下,以和原生态为代表的“私家肥”推广新模式应运而生。2009年成立的和原生态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上市复合肥生产企业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控股子公司。
这种模式基于“政府测土、专家配方,农民来造自己的私家肥”理念,随需、随量、随时、随地为农民免费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指导。
在配肥现场,记者看到小型配肥机小巧灵便,在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内可轻松操作,农民在和原生态的技术员指导下,在触摸屏上输入自己的个人资料、地块位置和种植品种,电脑会自动给出配方,并通过连接的小型复合肥混配设备自动完成操作。
和原生态营运副总监李川增介绍,和原的价值体现在三个20%:提高肥料利用率20%,降低肥料投入成本20%,农产品价值提升20%.
广东省作物种植种类繁多,尤其是香蕉、荔枝等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大配方”难以满足农民的特殊需求,这也决定了配方肥向“私家肥”发展的趋势。
李永基种了一辈子的香蕉就是一种高成本作物,一亩成本在5000元左右,仅在小苗、中期、后期每次追肥就要花费800~1000元。通过选用配比合理、有缓释作用的和原生态“8号肥”,李永基每亩地成本总能控制在4500元以内。
解决配方肥“下田入地”的示范推广之路
作为配方肥实践较早的广东省,在应用推广方面也费了更多周折,付出了大量心血。
惠东县是我国南方马铃薯种植和品种改良的重点地区,针对马铃薯生产,这里有“亩产万金”和“一年之计在于冬”的说法。惠东的“田把式”祖辈都在几亩地上精耕细作,说起马铃薯种植每人都有一套,这让年轻的县农技中心副主任黄日光在最初推广配方肥时多费了不少功夫。
49岁的铁涌镇石桥村村民张钦梅是黄日光的联系户,他清楚记得2008年和黄日光的一次“交锋”。“那年我家马铃薯长势特好,黑绿黑绿的,他当时到我家地头告诉我用肥过量了,我说什么也不信,还和他打赌。”张钦梅说。
见收成的时候,老把式张钦梅却“傻了眼”,他家的10多亩马铃薯患上了严重的茎腐病,一周内花了1300元打药也不管用,最后不得不忍痛早挖早卖,平时一亩地打6000斤的收成,那年才打了4000多斤。“马铃薯属喜肥作物,尤其要高钾,过多的施肥反而适得其反。”黄日光说。
在广东省,许多经济作物都需要大量肥料,加上经济效益丰厚,农民舍得在用肥上花“血本”。“我连一包300元的挪威肥都用过。”张钦梅说。他第二年就用上了更科学的配方肥,“开始苗长成黄绿色,我一直担心不敢和别人说,等到了收获的时候心就放到肚子里了。”
就这样一户一户地影响老百姓的思路和种田习惯,石桥村80%以上都用上了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在广东的推广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逐步实现现代农业的跨越过程。
这个过程中广东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7年来,项目覆盖了全省105个县(市、区),实现了全省主要农业县的“全覆盖”,是广东省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第一个实现全覆盖的农业项目;全省累计投入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资金2.29亿元,是省公共财政投入最多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调研督导组在评价广东工作时说,广东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为重点,以肥料企业为依托,探索建立政府推动、肥料产销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等三种整建制推进模式和配方肥供应模式,效果明显。
探索测土配方施肥增值模式的未来发展之路
和原生态模式的总设计师段继贤今年已经73岁,他是我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最初组织者之一。他说,和原生态模式就是将传统复合肥产供销6个环节整合为3个,起到增产增值、节本增值、环保增值的三重增值模式。
增值的前提是和原生态提出的长候服务机制。目前芭田与和原生态在全国共有服务人员700人,他们在终端长期巡回服务,1/3的时间在服务站坐诊服务,1/3的时间在田间为用户提供科学施肥指导,1/3的时间在村镇开发标杆农户和建立示范田。
和原生态目前已在广东等省建立了10个服务中心,24个服务站,68个定点服务站及30个合作零售店。惠东县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平海镇门市部是和原生态最早设立服务站的三个点之一。在这里,记者和公司派驻的年轻技术员徐磊聊起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去年曾有平海镇鹧鸪洞村村民找到服务站,请他协助解决所种植的2000亩沉香叶片发黄问题,由于没有如此细分的配方肥,他及时把问题反映给专家,通过针对性测土,配置了改善土壤有机质的“私家肥”,在今年年初跟踪服务时他发现作物长势很好。
“将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政府支持下,以有责任心的大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为主导,通过网络建设和零距离服务解决配方肥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张育灿说。
广东省逐年加大对测土配方施肥支持力度。2008年~2011年,省级测土配方施肥专项资金累计投入320万元,支持教学单位开展省级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的研究和验证。
在基层,铁涌镇作为整建制推进镇,惠东县在省投入基础上每袋(50斤)配方肥再补贴20元,可别小看这20元,在农民最初选施配方肥过程中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惠东县最大的稻米储运加工企业惠州好收成农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卜春喜告诉记者,2010年当地政府一再推荐使用配方肥并赠送肥料试用,公司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花4.6万元购买肥料免费送给订单农户使用。“到现在,公司业务所涉及的1.6万亩稻田中90%以上都用配方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