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提出耐肥性和养分效率是作物品种的基本性状
由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展的 “土壤养分供应强度与配比施肥理论方法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日前在太原通过鉴定。经我国著名土壤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领衔的专家组鉴定后认为,该项成果在多个方面具有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施肥技术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新的施肥理论和方法对施肥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了解,传统的施肥理论和技术,已导致施肥的经济效果在世界范围内出现逐年递减的严重问题。因长期存在不合理施肥,造成了肥料浪费,形成了肥料利用率降低、农产品品质下降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如何有效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科学施肥,精准施肥,已成为目前研究施肥技术的主攻目标。
近年来,该项目主持人、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褚清河博士,带领课题组潜心研究,不断攻关,以传统最小因子理论为基本依据和出发点,在不同地区不同土壤养分类型上设计和实施了玉米、小麦、水稻、烟草等多种作物多点田间肥料试验。通过对氮磷、氮磷钾不同比例组合的土壤养分试验,证实了作物产量与作物最佳养分比例的关系首次提出了耐肥性和养分效率是作物品种的基本性状并决定品种产量潜力水平的新观点,通过研究还开发了以作物苗期植株氮含量判断品种产量潜力水平的新技术,并进一步阐明了施肥比例和施肥量的作用。
该项科学理论和创新方法,为节省化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对实现高产施肥具有重要的适用价值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