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业界认为,此举说明国家已把缓控释肥产业上升到战略高度,未来将大大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一些业内人士还就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从补贴品种、对象、区域等方面纷纷提出建议。
缓控释肥是通过各种调控机制,使养分按预先设定的释放率和释放期缓慢或控制释放的肥料,已成为肥料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公司董事长万连步表示,中国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使用了占世界35%的化肥,肥料当季利用率只有30%左右,导致了每年约 50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并对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是提高肥料利用率,而缓控释肥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推广应用缓控释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作为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金正大近年来的推广结果表明,使用缓控释肥可提高化肥利用率 10%~15%,每亩节约成本50~100元。此外,缓控释肥还可显著降低因肥料利用率低引发的资源浪费和农业面源污染。据了解,氮肥生产约占全国能源消耗的5%,每年在氮肥生产及施用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相关部门在太湖流域的研究结果显示,施用缓控释肥,氮素总损失可降低 15%~25%。
近些年,尽管国内缓控释肥产业获得长足发展,但囿于价格偏高和农民用肥观念守旧,限制了其应用,导致产业规模仍然偏小,总量不到化肥市场的1%。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樊小林认为,一号文件提出补贴试点意义重大,它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逐步引导农民使用和适应这一高效肥料,一方面有利于加快优质缓控释肥的推广进程,一方面还将推动整个化肥产业向高效、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
针对缓释肥补贴试点,业内还纷纷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樊小林表示,在试点区域上,目前应将推广重点放在水系发达和饮用水水源集中的地区,比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五大淡水湖等;在试点作物上,应该考虑对施肥量较大或施肥难度高的农作物倾斜,前者包括分布南北的果树,后者比如玉米等;在试点肥种上,应该将行业主流技术产品如包膜(衣)类、脲甲醛类、抑制剂类缓控释肥囊括进来。
中盐红四方营销总公司副总经理陈国庆则建议,缓控释肥补贴试点应该鼓励更多的大企业参与,同时应统筹权衡补贴制造、研发环节和对农民直补两种方式,此外,建议相关部门对纳入补贴范围的缓控释肥品种要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和准入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