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绿色农药”,农产品“无药残”还能增产
据山东潍坊当地的农民解释,之所以使用剧毒农药,和其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太多有关。
“为了防病杀虫,农民们在种植过程中不断加大化学农药使用量的现象比较普遍。”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植病系教授郭坚华说,生物农药、生物肥料被称为“绿色农药”,其通过不同原理,可使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强,取代有毒的化学农药,确保食品安全。
她以自己研制的生物制剂“蔬得康”举例:“蔬得康”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名叫“芽孢杆菌”的活菌,在土壤中加入这种菌后,它可以在农作物根部形成生物膜,让农作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同时阻止病原生物入侵农作物,同时,诱导农作物自身的抗病、抗旱抗涝耐寒性。“蔬得康”中还有活性微生物分泌蛋白酶、有机磷降解酶等物质,可以将板结的土壤中难以被吸收的大分子降解成小分子,增加土壤的肥力,增产增收。
“相当于给农作物打了疫苗。”郭坚华说,甜瓜在种植过程中容易遭遇连作障碍,即在同一块地里,第一年长得很好,第二年开始就会因为根结线虫病、枯萎病等发生死棵现象,导致产量大减。今年2月份,他们给江苏的一位种植户免费使用了“蔬得康”,两个多月后,同时栽种的甜瓜株高、产量提高近1倍,亩产收入提高了八九千元。
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农户不愿为“无药残”费事
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无毒、效果好,但是农民们却不太愿意用。
“‘蔬得康’去年开始批量生产并向市场推广后,除了一些试用过的种植大户,单个的农户们基本上不会主动购买。”负责推广“蔬得康”的南京新果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陈刘军介绍。
据了解,农户嫌麻烦、对其作用认识不够、成本略高是其销售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生物农药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天气过热、原有土地农药残留太多等原因,都会影响效果。”江宁区横溪镇西瓜种植户王宏财说,农民希望“药到虫死”,而生物农药多数需要在种植之前使用,施药时又要注意温度、湿度,若干天后才有效果。“而且,生物农药的成本相对偏高,大概比化学农药高出1/2。”
一位农户还表示,因为市场监管不严,即使使用超标的有毒农药,他们的农产品照样能卖掉,“不需要费那个事。”
据介绍,“蔬得康”只是众多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销售现状的一个缩影。由于日子不好过,不少企业已经关停并转。
据江苏省农林厅药检所证实,全国从事生物农药原药和母液生产的厂家,从2000年的100家下降为2012年的75家。江苏省生物农药生产企业中,生产井冈霉素的企业从最初的36家降到目前的8—10家,生产Bt(含苏云金杆菌)的企业由当年的70多家,降为6—8家。我省是农药生产大省,生物农药产量占全省农药总产量比例的不到1%,7家农药上市公司中,没有一家真正涉足生物农药。在江苏农药销售市场中,生物农药所占比例不足20%。
建议加强监管加大补贴,激励农户使用
郭坚华认为,尽管生物农药的推广速度缓慢,目前所占的份额还比较小,但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是趋势。
她建议,为促进生物农药尽快推广,一方面市场要加大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管,科研部门和生产企业要加大研发、提高产品质量,让农民有更好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进行选择,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扶持和促进生物农药的发展。
“比如上海规定,经过验证,毒性低、效果好的农药,农民购买时可以给一半补贴,此外,各区政府还会给30%左右的补贴。这样,农民自己只需要出20%的费用就可以用上无毒的生物农药。”她说。
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陈志谊认为,要推广生物农药,还必须让农产品实行真正的优质优价。“否则,农民花大力气、大本钱种出来的蔬菜水果和普通蔬菜水果一个价,他们肯定不愿意。” 本报记者 谈洁
山东毒生姜事件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产品生长过程中,如果使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既可避免虫害,也可避免农药残留,农产品的食品安全难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但是,现实生活中,生物农药在销售过程中却遭到冷落。